就春运而言,变化已经出现。年轻的外来务工人员不再望网兴叹;绿皮车渐成历史,选择乘坐动车、高铁的务工者越来越多……不管回家的路多么漫长,回家的心情应该是充满快乐的。
■毛建国
2月4日,农历立春。当天,一年一度的春运大幕,正式拉开。据预测,今年春运期间全国旅客发送量将达28.07亿人次,日均达到7000万人次。据了解,为了保障春运工作顺利有序,各地交通运输部门已经进入备战状态,多地火车站加开了临客,并开通售票取票的快速通道。(据2月4日中新社报道)
回顾这些年来的春运,在舆论场上都是一片沉闷的色彩:早就开始筹划回家之旅了,可最终被难求的一票伤透了脑筋;费尽心思,甚至花钱找黄牛买到票了,最终发现一路拥堵,到处人山人海……这样的春运,委实沉重了一点。
可是,春运色调不该这样。在外面勤劳勤勉一年,有钱没钱总要回家过年。家中有妻子孩子,家中有白发亲娘,门前的老树,门后的小河,一枝一叶总关情,一砖一瓦都是爱。这就是一种生活,这就是一种文化。沿着这样的情感出发,回家的色调怎会黯淡?
或许一票难求是事实,一时难以根本改变,但这不代表我们在细节上不能做得更好。春运大考对交通部门提出了更高要求:广大司乘人员竭尽全力,真正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做好春运工作;相关部门把问题考虑得复杂一点,把准备工作做得踏实一点,把春运视作检验作风建设的标尺,春运的天空自然会有更多阳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真正把工作做到位,堵上了各种后门,即便回家的路依然有些难,也会在情感上给人慰藉。人在旅途,铁路工作人员能将心比心地安抚;当旅客能在工作人员递过来一杯热水的温暖中驱寒,回家的路,便顺畅了许多。
客观地看,作为转型中的人口大国,中国式春运在短期内,还无法达到社会期许中的治理状态,但眼前一些急迫的问题需要正视和解决。如果说前些年的焦点还主要集中在“买票贵”与“买票渠道单一”上,时至今日,这种最原始的供需矛盾已经缓和,如何让所有人都能无障碍地买到票,不用太拥挤地回家,已成了当下交通部门最急切的任务。
事实上,就春运而言,变化已经出现。年轻的外来务工人员不再望网兴叹,能娴熟、便捷地上网购票;绿皮车渐成历史,选择乘坐动车、高铁的务工者越来越多;铁路部门使用临客列车车票票额以及学生票的剩余票额办理务工人员团体往返票,使广大务工人员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在特定的运输高峰期,通过内部挖潜、“停短开长”等手段增加临客列车。
回家的路,即使归心似箭也应稍稍平复看看旅途中的风景。不管回家的路有多么漫长,回家的心情应该是充满快乐的。同样的路途,不同的心态,不同的收获。这不是 “精神胜利法”,在心理学上确实存在“坏消息感染症”。改变不了回家的路途,起码可以改变回家的心情。没必要把回家的路想得那么悲摧。
春运模式不该是苦情模式,春运的色调应该是明亮而轻快的。有钱没钱都回家过年吧,有票没票都尽最大努力吧,路长路短都保持良好心态吧……春运是这个时代的符号,需要所有人的努力。换一种状态,或许就能换一种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