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静
近日北京某大厦爆发麻疹事件引发关注,据记者最新了解,目前多地疾控部门已经启动疫苗接种的查缺补漏工作。专家表示,北京报告的病例已经得到控制,无需恐慌,也提醒市民接种麻疹疫苗是最有效预防疾病的手段。
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介绍,麻疹是常见传染病,冬春季易发。北京市疾控中心历年监测数据显示,北京市麻疹的流行特征是每年从1月开始,发病人数逐渐上升,4—5月达到发病的季节性高峰。
传染病专家梁峰介绍,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通过空气传播,传染性较强,经常发生家庭或集体聚集性发病,冬春季高发。麻疹多为显性感染,人群普遍易感,包括未患过麻疹、未接种疫苗或原发免疫失败者。一般来说,得过麻疹的人群可以获得终身免疫,而接种过麻疹疫苗的人群,可获得终身保护,二次发病极为少见。
麻疹多发于儿童,成人多因未接种疫苗或抗体下降而发病,由于北京市的儿童麻疹疫苗接种率较高,因此北京市近年来麻疹发病主要集中在20岁以上的成人和未到接种疫苗年龄的婴儿。
麻疹有哪些典型的症状呢?专家提醒,一旦出现以下状况,就要怀疑是否被传染麻疹,必须及时去医院就诊并采取隔离措施。麻疹的主要症状有发烧、皮肤起红色皮疹并伴有咳嗽、鼻炎或结膜炎,个别人还会合并肺炎等。从发热到出疹,一般要3-4天,并伴有咳嗽、鼻塞、流涕、咽部充血及声音嘶哑,眼结膜发炎、充血、流眼泪、怕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体温会在两三天内升高,甚至可以高达40度。患病第二、三天,在脸颊内侧黏膜上可以看到白色针尖的斑点,斑点外周有红晕,还会逐渐增多和融合,皮疹之间可以看到正常皮肤,皮疹可以自耳后、发际、前额、面、颈部开始自上而下波及躯干和四肢、手掌足底。出疹3—5天后,按出疹先后顺序消退,由红色慢慢变为棕褐色,会有色素沉着,表皮有糠样脱皮;1—2周彻底消退,疹退同时体温也下降到正常,病情自愈。
成人一旦被感染,大部分患者症状比幼儿重,且易导致多种并发症。特别是老年人得麻疹很容易合并肺炎、脑炎等疾病,有一定致死率,需要引起特别重视,如果老年人发现发烧和咳嗽,千万不要主观认为是感冒,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检查,以免延误病情。
专家强调,麻疹容易造成传染,但可防可治,感染麻疹后应隔离治疗,目前临床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感染麻疹病毒后的潜伏期较长,最短是7天,最长的可达21天。如果得了麻疹,患者应该积极配合疾控部门,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对于卫生防疫人员确定的应急接种麻疹疫苗的高危人群应尽快应急接种麻疹疫苗。麻疹病人居家时一定要做好隔离,避免和其他人员的接触。
建议发生麻疹病例的集体单位应在最后1例病人发病后21天内观察有无新发的可疑病例,一旦出现新病例应及时报告。观察期内发生疫情的集体单位要取消集体活动或会议,减少病毒的传播风险。
●健康提醒
预防麻疹四细节莫忽视
麻疹病人是麻疹唯一的传染源,麻疹病毒常常存在于病人的口、鼻、咽及眼部黏膜分泌物中。当病人讲话、咳嗽、打喷嚏时,病毒就随着飞沫散布到周围空气中,有的随空气钻进正常人的呼吸道,有的随飞沫飘落在手上,当揉眼睛、挖鼻孔时,病毒就会趁机感染正常人。预防麻疹,专家提醒注意以下事项。
1.及时接种疫苗
接种麻疹疫苗后12天左右可产生免疫力,家长尽量少带孩子到人员集中的公共场所。国家计划免疫规定,孩子满8月龄时要及时接种麻疹、风疹二联疫苗,满一岁半时及时接种麻疹、风疹、腮腺炎三联疫苗,满6岁时再接种一针麻疹、风疹、腮腺炎三联疫苗。
目前北京市规定,在出现麻疹疫情时,45岁以下、以前没有得过麻疹、近5年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的密切接触人员都应尽快接种麻疹疫苗。
2.拥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并保持环境卫生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勤洗手很重要,保持口腔、眼睛、鼻子清洁,打喷嚏或咳嗽时应掩着口鼻,并妥善清理口鼻排出的分泌物,并且室内空气要保持一定湿度。
3.提升自身的免疫力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注意营养,不挑食,多喝水,饮食应该富有营养且易消化。
4.减少到人员密集的场所活动
麻疹流行期间,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减少串门。如果因病需要去医院就诊,要做好自我防护,注意戴上口罩,减少交叉感染。有疫情发生时,易感人群可用金银花等清热排毒药物煎汤代茶频服。如果出现发热、咳嗽、皮疹等症状时,要尽快到医院诊治。
(李雨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