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照重
3月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政府工作报告》可谓今年全国两会最大的亮点。从2014年总体平稳、稳中求进的“成绩单”,到展望2015年困难可能更大但也要努力实现目标的“军令状”,从晒改革清单到继续推进稳增长、调结构的宏伟规划,从关系立国之道、唯在富民的民生数字到百姓拍手称赞的反腐狠话,无一不牵动着国人的神经,也赢得了如雷的掌声。
不过,这掌声频率貌似有点高,有几次甚至影响到了总理做报告。记者注意到,总理正在做报告时人民大会堂某个角落里的掌声又起,这时总理干脆没再停下,继续作报告,没引起全场共鸣的掌声也知趣地停止。其实,总理做报告时,是低姿态的,是请与会人大代表“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高频率的掌声好像预知了报告内容、已经审议通过似的。掌声并不是越多越好,这个你懂的。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写给代表委员的9句话”,给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重新定位自己做了一个很好、很及时的提醒,也道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今天,你来到这里,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你不称职,就意味着人民的缺席,你的失语,就意味着人民的沉默。如果你只知道热烈鼓掌、点头称是,人民民主就无法体现。政府工作报告,是用来审议批评的,不是用来‘学习领会’的。你来北京,是来监督政府、参政议政的,不是来聆听指示、汇报心得的。‘赞成’是你的权利,‘反对’也是你的权利。这权利来自委托于你的人民。从自己做起,拒绝 ‘三手代表’:见面握手,表决举手,通过拍手。”
记者在采访时,也和多位政协委员交流,得知他们对媒体掏心窝子写给代表委员的话还是比较认同的。3月7日、8日,记者在采访全国政协小组会议和界别联组会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发现不少委员确实认真研究了报告,迎合的少了,建言的多了,一些可行性建议也得到小组委员们的认同。
一位政协委员告诉记者:“你们媒体记者也不容易,在每个驻地和多个会场来回奔波,有的记者为了写稿都顾不上吃午饭,代表委员再不向媒体提供点‘干货’,讲出点‘人话’,也太不称职了。”
让记者印象最深的,当属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院长周汉民的几点建议。他认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来自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并不一定人人都能吃透《政府工作报告》,尤其报告中涉及的财政预算问题,对此想理解透彻,弄个明白是需要一定专业素养的。所以他建议,对代表委员进行履职方面的培训,包括如何读懂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促进政协委员更好履职,并建议对预算报告和计划报告进一步简化,将重点内容总结成简单易读的图表,提前下发,使委员参政议政更加有的放矢,更好地代表人民发出声音。
常言道,“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地表达人民的诉求,反映人民的意志。最后,记者还是想引用几句话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情:代表委员,请你们在两会上少些空话套话,多些诤言良言;少些雷人雷语,多些常识之论;少些土豪做派,多些谦抑之风。你的所作所为,影响着中国民主政治的走向。你怎样,中国就怎样。代表委员,请拿出你的智慧、勇气与担当,你适时建言和发声,全国人民都会为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