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任震宇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1.2%,为2009年以来同期最低。针对一些人对近期经济形势的担忧,有关专家分析指出,虽然CPI持续低位运行,但我国消费发展势头仍然保持持续向好势头,并未出台通货紧缩迹象。
消费形势持续向好
商务部的数据显示,我国消费发展仍保持持续向好势头。一季度全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8%。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一季度消费增长比较稳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是最大的。二季度消费增长仍将朝着平稳趋好的方向发展,对经济增长将继续发挥第一拉动力的作用。至少有3个有力的驱动因素将持续发挥作用:
一是新技术催生的商品消费新热点还在涌现。比如4G通讯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消费的快速发展,推动了通讯产品更新换代的消费需求。而受技术升级和政策扶持叠加的推动,新能源汽车销售继续高速增长,智能家电也有可能成为一个高速增长的消费新热点。二是新理念带动大众化服务消费持续升温。多样化、个性化,追求生活品质的消费新理念,使得休闲旅游、文化娱乐及大众化餐饮等服务消费越来越受到老百姓的青睐。
三是多方面的数据显示居民消费的意愿在走高。2013年以来,银行卡跨行消费金额增速呈现下滑的态势,但是到了2015年一季度出现了回升,同比增速比上季度提高0.7个百分点。一季度银行卡跨行消费笔数和金额同比分别增长28%和12.5%。中国经济景气监测数据显示,一季度消费者信心指数超过前两年的水平,表明消费者具有积极的消费意愿。
沈丹阳还表示,由于农村商品流通领域基础设施长足进步,网络购物的兴起使农民有更多、更简便的方式消费商品,再加上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已经连续高于城镇。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一季度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1.6%,高于城镇1.2个百分点,这个势头也可望继续延续下去。
三大因素导致CPI走低
在我国消费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CPI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上,甚至还呈下降势头,这对消费者虽然是直接利好,但也让人担心会出现通货紧缩。
对此,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研究员赵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CPI之所以能维持低位运行,主要是以下三大原因:
一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下降。目前欧洲、日本都在实行量化宽松政策,这就决定了人民币对这些国家的汇率在走强,而美元是大宗商品的主要交易货币,美国于去年退出量化宽松后,这就使得以美元计价的商品下降,对我国进口的大宗商品而言,带来了输入性通缩。
二是我国国内需求数据比较低,经济下行压力会通过就业、收入等方面影响消费者的预期,使得需求对价格拉升作用有所减弱,导致CPI也因此走低。
三是货币政策方面原因。我国今年实行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一季度M2(广义货币)增长速度低于12%的预期,也低于历史同期水平。货币增发带来的价格上行压力也明显减弱。
消费驱动力转型
赵萍认为,目前我国消费驱动力正在面临转型,但新动力和老动力的衔接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是新动力如信息消费、服务消费占比还较低,增长过程遇到一些瓶颈。比如,传统经济应用互联网还比较慢,不利于信息消费的发展。去年网络零售额占社会零售总额的10.6%,近90%的零售额还是由传统实体经济企业实现的。
另一方面是互联网消费配套环境有待改善,如网速慢网费贵、覆盖不足,给消费者的互联网消费造成障碍。这些因素导致部分消费需求与消费潜力在短期内无法得到实现。
“事实上我国尚未出现通货紧缩的迹象。”赵萍认为,目前CPI走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上述瓶颈因素的存在,导致消费需求无法得到释放。随着国家相关促消费政策的落实,瓶颈有望很快被打破,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内通缩风险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