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证照登记改革后,太原市工商局服务大厅更加热闹,前来办理企业注册业务的群众络绎不绝。
■本报记者 冯铁飞 文/摄
深入实施商事制度改革,是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任务,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释放市场活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工商部门进一步发挥职能作用的重大机遇。为此,山西省工商局进一步从理论、政策、法律和实践层面上全面把握商事制度改革的目标、方向和措施。加强学习,围绕山西省“六大发展”目标,着力营造宽松平等的准入环境,狠抓改革措施落地,通过继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创业的潜力,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宽进”助创业梦圆
山西省太原市某连锁酒店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前我们办企业登记注册时,最少得跑四五趟。时间主要耽误在6项前置许可项目上,只有等这些办完了,才能办营业执照。而现在先办理营业执照,有了法人资格,酒店可以先做招工、引资和签约等工作,节约了很多时间。”
“实际上,我们从2013年8月起就开始了相关改革。”太原市工商局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山西省商事制度改革的排头兵,太原市工商局从那时起就开始在太原市尖草坪区推行注册资本“实缴”变“认缴”、网上登记和“先照后证”等一系列登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2014年,太原市全面推行了注册资本“实缴”变“认缴”、“先照后证”、网上登记等一系列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举措,激发了市场活力。截至2014年底,太原市共有各类市场主体 279464户,同比增长12.79%。2014年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46327户,同比增长18.47%,其中,内资企业新增18211户,外资企业新增31户,个体工商户新增27681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增404户。
工商部门登记注册服务点有限,为更好地服务社会,增强市场活力,2014年底,太原市工商局与辖区内晋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签署合作协议,这两家银行在太原市辖区内各营业网点设立专岗,指定专人,向太原市各类企业免费提供工商登记代理服务。太原市工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在实践中,发现一些群众不太会用电脑,或不太清楚如何填写注册信息,需要协助。为更好地服务群众,太原市工商部门推出了这项举措。按照合作协议,太原市辖区晋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网点将协助办事群众填报相关表格、打印纸质申请表格、收集工商登记资料并送到工商部门办事大厅进行审查。
据统计,2014年,太原市民营经济总户数快速增长,民营企业新增9898户,企业总量达到5.01万户,创历史新高。截至2014年年底,太原市民营经济吸纳从业人员154.02万人,比上年年底净增8.06万人;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比2013年年底净增3.96万人,达64.72万人。
山西省工商局局长周明定表示,各类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大发展、快发展,是提高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的重要基础,是转型跨越发展的动力所在。工商部门要针对中小微企业的生存特点和发展趋势,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努力为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据统计,山西省目前有市场主体149万,其中,个体工商户108万,农民专业合作社7.4万,企业类市场主体33.6万。
信息公示促诚信发展
降低市场主体准入门槛,并不意味着放弃或放松监管,而是实行“宽进严管”,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山西省在这方面,一直坚持简政放权与加强监管相统一,在放宽注册资本等准入条件实施“宽进”的同时,加大对企业经营行为、竞争行为的监管力度,实施“严管”。
今年1月,为督促企业及时、真实公示信息,引导社会公众参与企业信息公示的监督工作,山西省运城市工商局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企业信息公示情况抽查。
据介绍,此次抽查对象为全市登记的企业,抽查结果向社会公示并及时向相关部门通报,发挥部门联动信用约束机制,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者严重违法的企业,在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国有土地出让、授予荣誉称号、行政许可、行政监督、等级评定、定期检查、专项治理等方面将被限制或禁入,让违规企业“一处违法、处处受限”。
运城市一家企业负责人坦言:“要想真正发展壮大,必须诚信经营,工商部门推行的企业信息公示制度,让企业有了展示诚信的权威平台。”这位负责人表示,严管企业实质上是真正对企业负责,诚信企业自然会信誉越来越好,而违法违规者必然会被淘汰。
事实上,山西省委、省政府早就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2003年就作出了建设“信用山西”的决策,当年8月成立“信用山西”建设领导小组,由分管工商部门的副省长担任组长,山西省工商部门作为牵头单位负责具体实施。全省各市、县政府按照这一模式,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2006年,山西省工商局先后制定了《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办法》《信用信息锁定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和相关制度,确保了信用建设及成果应用的有序推进和规范运行。同时建立信用山西网站,建立了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据了解,山西省工商局依托信用山西网站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已经建立了比较全面的数据库。截至目前,已收集了230多万户全省各类市场主体的各类信用信息1600多万条,并向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市场主体信用信息查询服务,为政府部门间实现“数据互通、信息共享、业务联动、综合执法”奠定了基础。
帮扶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2014年,山西省河津市工商局紧紧围绕经济发展大局,充分发挥职能优势,拓宽服务渠道,为企业搭建融资平台,累计为辖区内企业融资30.1623亿元,帮助企业解决了资金短缺问题。河津市工商局组织机关干部深入企业开展调研,与企业建立一对一重点帮扶机制,提高服务企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企业送政策、送信息、送服务;积极为企业和银行牵线搭桥,帮助企业利用动产抵押、股权出质、小额贷款等方式融资。去年,该局共办理动产抵押登记42件,为阳光焦化、曙光集团、达康集团等企业融资25.8623亿元;通过股权出质为华鑫源钢铁、津鑫焦化等企业融资4.3亿元。
这只是山西各地工商部门为企业解决融资难题的一个缩影。
为帮助中小微企业摆脱资金困局,山西省从2013年开始对中小微企业加大了帮扶力度,山西省工商局起草了《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措施》上报山西省政府,政府据此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措施》等一系列帮扶措施。根据政策安排,山西省财政拿出10亿元资金,分别在技术改造、优先采购、信贷支持等几个方面对山西省中小微企业进行帮扶。当年,山西省政府又出台了第二批政策措施,包括增设金融专业服务机构,加强融资对接服务,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等。
山西省工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山西省将继续针对中小微企业的生存特点和发展趋势,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努力为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要继续通过股权出质、债权转股权、动产抵押、商标权质押等融资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增强发展能力,为山西经济社会新常态下的新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