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陕西省宝鸡市工商局局长刘一良(前排右二)到超市检查重点商品监管工作。
人物简历:参加工商工作30多年来,他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带领工商队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努力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赢得了“全国工商系统先进工作者”等一系列荣誉称号,树立了新时期工商干部的良好形象。他就是陕西省宝鸡市工商局局长刘一良。
■王瑾本报记者 徐文智 文/摄
刘一良在工商战线上已经工作35年了,30多年间,他工作单位变动了6次,西秦大地,黄土高原,都留下了他奋斗的足迹。
35年过去了,刘一良脚步不曾停歇,信念依然坚定。一面面奖牌和“全国工商系统先进工作者”这一荣誉称号,让他成为陕西省工商系统一面闪光的旗帜。
“如果再给我30年,我还要干工商,这是我一辈子不懈的追求。”57岁的刘一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起这句话,依然激情满怀。
宝塔山下的红盾激情
2008年,刘一良被任命为延安市工商局局长。当他告别家乡父老,踏上陕北这片黄土地时,他就深知自己肩上担子的分量。
上任不久,刘一良就接到了一个“烫手山芋”。一份关于全国“两费”停征的通知把工商部门再一次推上了风口浪尖。系统上下人心不稳,工作缺乏激情。
那段时期,刘一良一连几夜难以合眼,经过沉思后,他就带着几名工作人员下了基层。山路崎岖,刘一良跑了10多天,走了13个县局和工商所,终于摸清了基层工商部门面临的现状和难题。
刘一良的工作劲头让朴实的陕北人都打心底佩服。一位基层工商所的干部感慨地说:“新来的局长真是把公家的事当成自家的事,甚至比自家的事还尽心尽力!”
从基层调研回来,刘一良就召开了会议。经过几次大讨论,延安市工商局制定出了关于“两费”停征后进一步加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案。
2008年岁末,在延安市工商行政管理会议上,刘一良代表局党组首次提出了“艰苦奋进、务实创新、和谐有为、勇争一流”的延安工商精神。在延安精神的指引下,全市工商系统达成共识,就是要围绕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强市富民为己任,服务企业大发展,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在延安农村,流传着这样一段信天游:“洛川的苹果延川的枣,宜川的花椒大红袍;黄龙的核桃延长的梨,子长的洋芋吴旗的野沙棘。”可刘一良发现,延安地区虽物产丰富,但全市却没有知名品牌。“我们是圣地的工商干部,如果不能让延安有自己的品牌,我们就失职了!”刘一良说。
当时正值盛夏,刘一良带着工作人员顶着烈日下到基层,深入农民种植的苹果园、红枣林、洋芋田调研摸底。他多次奔波数百公里到西安、北京等地,给省局和总局领导汇报情况,争取到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他经常加班加点召开会议,讨论研究商标品牌推广工作……
有耕耘,就会有收获。这一年,洛川县的苹果迎来了大丰收,“洛川苹果”注册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形成了当地一大知名品牌,以25.23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居全国水果类品牌第三,产品单价上涨了61.3%。
2010年春天,“延长石油”“延川红枣”“子长洋芋”等13个地理标志商标品牌的连续注册成功,极大地提升了延安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四年的延安之行,让刘一良对这片黄土地充满深深的眷恋。他深情地说:“无论走到哪里,我也不会忘记延安那段激情燃烧的红盾岁月。”
渭河岸旁的红盾情怀
2011年底,刘一良又回到了他的家乡,担任宝鸡市工商局党组书记、局长。他说:“这一次,他要为家乡的群众做点事情。”
上任后,刘一良几乎没有在自己的新办公室安稳地坐过一天。他走访了各大企业,了解全市经济发展状况;他跑遍大街小巷,查看老百姓的饮食安全,深入田间农户,帮助群众排忧解难……
刘一良在调研中发现,宝鸡市非公有制经济这些年不断发展壮大,非公企业数量达49%,已占据“半壁江山”。他想:“如果在非公企业中建立党支部,把人们的力量凝聚起来,那么企业的持续发展不可限量。”
要在全市的非公企业建立党组织,这是一项费心劳力的工作。有人想不通,认为他“自找苦吃”,而刘一良却很坚持。
2012年,在刘一良的工商生涯中,是个值得铭记的一年。这一年,他带着工商干部走市场、进车间、下基地,身兼两份神圣职责,一方面监管市场,一方面把党建的火种播撒到非公企业,帮助企业发展壮大。
在刘一良的带领下,宝鸡市非公经济市场主体已达全市市场主体总量的 95%以上;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建立非公企业党组织1973个,党员15988名,非公企业党员有了自己的家,无党员的企业实现了党的工作覆盖,此项工作受到国家工商总局和陕西省非公企业党工委的肯定。
2013年8月,宝鸡市迎接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三年验收正处于关键时期。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工商部门积极承担了全市37个集贸市场的环境整治工作。刘一良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宝鸡市多年来的梦想,我们工商部门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宝鸡市金台区东风路街道宝铁市场附近,是宝鸡市老旧小区最集中的区域。近年来因基础设施陈旧、管理体制不畅等因素影响,成了宝鸡市出了名的“脏、乱、差”片区,也是宝鸡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一个难点。
有一次,刘一良在宝铁市场调研时,碰见一位买菜的老大妈对他说:“这个市场环境实在太差了,再不管理,就进不来人了。”老大妈的话深深地刺痛了刘一良的心。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老百姓的生活离不开市场,无论如何,也要啃掉这块‘硬骨头’,不能再让这里成为文明城市的盲区。”
那段时间,刘一良经常天不亮就出门,带着工作人员深入市场和周边地区明察暗访,寻找问题症结。他多次与西安铁路局领导沟通协调,先后筹集80万元资金,破解了市场升级改造中的资金难题。
如今,走进宝铁市场,路面干净整洁,摊位摆放有序,环境整洁优美,人心也敞亮了……居民张大爷激动地说:“你们工商局真是给我们办实事了,大家渴盼多年却无力解决的这些问题这次全解决了!”
2015年,宝鸡市荣膺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宝鸡市工商局也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创文工作先进集体。此外,刘一良被人社部和国家工商总局表彰为先进工作者。
大山里的红盾“暖心人”
对刘一良来说,他心中最深沉的情感,就是对脚下这片土地、对这片土地上劳作生活的人民群众的挚爱。
前几年,宝鸡市政府给各单位分配扶贫任务的时候,刘一良申请帮扶西部山区偏远、贫穷的陈仓区杨家川村。他经常下到村组,调研了解村上发展情况。当他了解到村民在种植核桃、苹果时缺乏技术和经验,就多方协调联系,组织镇上的所有村干部到洛川、黄龙等地学习取经,引导农民走产业化道路。
在杨家川村民心里,刘一良为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是大伙儿的“贴心人”。他了解到村民们农暇之余,生活沉闷单调,便多方筹资近 20万元,帮村民们修了文化广场;发现村里的水源不达标,他让工作人员多次到市级相关部门协调,争取到了近 50万元的人畜饮水工程资金,解决了村民的生活生产难题。
2012年底,刘一良随市政协到岐山县原523厂调研时,了解到该厂因被私营企业兼并,职工连续三个月没发一分钱。临近年关,工人生活困难,连过年都成问题。刘一良放心不下,当场掏出1000元钱塞到他们手里。回来后,他多方打听协调,千方百计联系到了远在深圳的这家私营企业的老板,最终说服他如数为职工补发了工资。一位工人代表说:“太感谢您了,帮我们讨回了救命钱!”
一心做事,良善做人。这就是刘一良,一个尽心尽力工作了30多年的工商干部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