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照重
高考结束,即将进入招生季。一旦孩子成绩不理想或者落榜,部分家长会“病急乱投医”,再加上如果对高校招生录取流程不了解,容易落入各种招生陷阱。更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考生和家长求学心切的心情来骗取家长的钱财,这不仅严重扰乱了高等学校招生秩序,更是直接损害了考生及家长的切身利益。
7月2日,青岛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青岛市经纪人协会提醒广大家长和考生,丢失钱财事小,耽误前程事大,在听取招生宣传以及选择高校时一定要擦亮眼睛,谨慎求证学校资质,在填报志愿之前务必登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查询《2015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确认所填报大学是否具备办学资质。截至2015年5月21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845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553所(含独立设置民办普通高校447所,独立学院275所,中外合作办学7所),成人高等学校292所。
同时,消费者要提高警惕,当心以下高考招生骗局:
一、自称特殊关系可以录取。有的不法分子自称是某高校或招生办某领导的熟人或者亲戚,有的则冒充国家正规高校招生工作人员,并声称手握某高校的“内部指标”“机动计划”等等,忽悠考生家长能帮助未达到录取线的考生获得本校录取名额;也有不法分子会编造手里有军校的地方指标,甚至还伪造印章和部队证件,来骗取家长的钱财。
二、开办虚假招生网站。不法分子网上开设虚假招生网站,声称其网站可以代办入学,让考生取得正规学籍、文凭等,以达到敛财的目的。近年来,与高考相关的钓鱼欺诈网站一直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而诈骗手段也较往年多。
三、以“小道消息”做诱导。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部分考生和家长不了解高考录取情况查询功能的弱点,称提前知道学生的录取情况,进一步诱骗考生和家长说其能通过关系帮助考生被录取,以此向家长索取钱财。各位考生有没有被录取,自己通过网络查询等方式就能知道,录取消息也不存在提前发布的情况,如果不明白,可以咨询班主任,千万不要轻信他人的“小道消息”。
四、快递伪造录取通知书。谨防一些不法分子通过邮局以及快递向考生寄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让考生把学杂费等打到他们要求的银行账号上。
五、利用“特长生”名义。有些不法分子声称,能搞到“特长生资格证书”,然后利用特长生加分政策帮助其进入理想学校。关于特长生证书,考生及家长要注意:证书是需要认证的,特长生一般分为体育特长生和艺术特长生;体育特长生一般为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以上证书才能获得加分,而艺术特长生要通过学校、县市教育部门推荐,省专家组评定发给证书,还要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未经公示考生不具备相关加分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