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大连讯(孙岩娥 记者张恒)近日,记者从辽宁省大连市卫生监督所获悉,该所对大连80家游泳场所进行了监督监测,结果有17家游泳场所的池水水质抽检不合格。大连市卫生计生委已责令限期整改,并将进行复查。
据大连市卫生监督所负责人介绍,本次池水水质抽检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一是个别游泳场馆消毒设施和使用的消毒产品不符合规定,影响池水消毒效果;二是有的游泳场所没有根据池水水量及泳客人数来调整含氯消毒剂的使用量,导致池水细菌总数、大肠菌群超标;三是有的游泳场所不按规定向泳池中补充新水,而导致尿素超标。
大连市中山区卫生监督所公共场所科科长乔立新告诉记者,尿素是身体排泄出的废物,有一定的腐蚀性,会造成皮肤角质层的剥脱,使皮肤对外界的抵抗能力更弱,同时还会对咽喉、呼吸道、鼻、外阴等黏膜造成破坏、感染,尿素超标,会对眼睛造成伤害。大肠菌群属于肠道的正常菌群,接触到皮肤后就属于“异种”物质,容易产生感染。游泳过程中,皮肤直接与水接触,一旦细菌超标,容易引起皮肤感染。
余氯指游泳池施放含氯消毒剂后,剩余在水中的游离氯,它代表施药量足以杀死细菌及病毒且尚有剩余,这就可以保证水体的消毒效果。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泳池中的余氯含量应保持在每升0.3-0.5毫克,而浸脚池则要保持在每升5-10毫克。游泳池若消毒不到位,余氯达不到要求,水中就会繁殖大量的细菌。反之,若游泳池里液氯投放过多,造成游离性余氯超标,则会对皮肤粘膜和眼角等造成伤害。有些人在游泳后出现皮肤瘙痒、眼睛干涩、头发打结等情况,就与水中过量氯化消毒剂的刺激作用有关。
●医生建议
下水每次不超40分钟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眼科主任医师牟晓燕表示,游泳者进入泳池后最好佩戴密闭性比较好的泳镜,在游泳的过程中全程避免摘下来,离开泳池后尽量少拿手揉眼睛。为了避免游泳池中多种物质对身体的伤害,建议每在游泳池中待30-40分钟,最好就离开泳池,用清水冲洗身体。每天最多在泳池中待2小时左右。离开泳池后,可以用温水漱口、清洗鼻孔等。在眼睛、皮肤出现炎症或者破溃的情况下,要尽量避免到游泳池游泳。经常佩戴隐形眼镜的人群,由于眼睛的抵抗力较差,要尽量减少去公共泳池和游泳场所的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