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手中之笔助献血染病者疗伤
作者:唐夏
图片
图片


    ■本报记者 唐夏
背景
  2013年7月底,记者在浏览网页时,无意中看到一个求助帖子,多名河南省周口师专(现为周口师院)1991级毕业生诉说自己在参加了学校统一组织的在周口市血站(全称为周口地区红十字中心血站)的义务献血活动后,被查出感染丙肝,巨额的治疗费用、巨大的心理压力、强烈的药物反应、无常的病情反复以及未知的治疗结果让他们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他们来自河南省各个地市,来自不同的家庭,处于不同的生活工作环境,没有其他的献血、输血史,家人也没有感染丙肝,唯一的共同经历就是参加了1992年春季的那次献血活动。
  记者向多名预防医学及肝病专家咨询得知,受种种原因的限制,自1993年7月1日起,我国各血站、医院才开始对供血员检测丙肝抗体。在这之前,因输血、献血感染丙肝的病例不在少数。
回顾
  2013年8月2日至5日,记者赶到郑州市、周口市等地,对感染丙肝的10余名同学代表进行了深入采访,并走访了河南省卫生厅、周口市卫生局、周口市疾控中心、周口师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治医生,完成了《血伤——河南周口师专91级部分学生毕业20年后集体感染丙肝调查》。
  参加1992年春季献血活动的周口师专1991级同学中,第一个被查出感染丙肝的是英语系1班的孙丽,1999年年初被查出感染丙肝时,孙丽怀疑自己染病跟大学时的那次单采血浆献血活动有关,但由于没有证据,孙丽也就没向外人提起她的疑虑。
  2012年年12月,孙丽在《国际肝炎》刊物上看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生饶慧瑛的一篇研究报告,称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因单采血浆造成的丙肝感染率在50%以上。“如果真是因为21年前的那次献血,那么岂不是有很多同学都被感染了丙肝。”2013年4月开始,孙丽陆续联系上了当年参加献血的同班同学,通知他们去检查丙肝。结果,孙丽所在的英语系1班参加献血的其他14名同学中有6人感染了丙肝,同级中文系、化学系、生物系、政史系也有多位献血同学被查出感染丙肝。
  英语系1班的李娟娟告诉记者:“献血时,护士先抽出400毫升血,然后拿去进行血浆分离,再将去除血浆后的血拿回来,像打点滴一样输回我们的体内。护士把我的血袋拿回来的时候,我清楚记得,上面没有写我的名字,也没有其他记号,我当时很担心,可别把别人的血回输到我身体里啊。”李娟娟在2013年4月也被查出丙肝病毒抗体阳性。
  几经辗转,记者联系上了当年在周口市血站工作的王医生。她告诉记者:“1991年年底,周口市建立了这个血站,目的是为了赚钱。这个血站内血液污染非常严重,抽血、离心、分浆都存在着严重的血液交叉污染情况,如在采血和分浆过程中共用剪刀、共用盐水。调查显示,621名献血人员丙肝感染率为84.22%,而354名非献血者丙肝感染率仅为0.85%。”
  为李娟娟等多名染病同学进行治疗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生告诉记者,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这些周口师专学生的感染是由于当年献血引起的,但是从他们此后没有输血献血史、家人都没有感染、以及以往单采血浆感染丙肝的病例等情况看,他们因当年献血而感染丙肝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
  “当年我们是响应学校号召,以为是献爱心献血,谁知道是这样一个结果。采走的血浆被血站卖给药品企业谋利,我们因献血感染丙肝,医药费还要我们自己掏,这合理吗?”这些染病学生期盼有关部门能给予补偿。
  对此,河南省卫生厅医政处董处长向记者表示,曾经出现过因献血、输血感染丙肝的案例,但对患者的救助问题,不是卫生部门一个部门能解决的,涉及到国家的政策调整问题。
影响
  2013年8月14日,《血伤——河南周口师专91级部分学生毕业20年后集体感染丙肝调查》在本报头版刊发,这是周口师专同学疑因献血感染丙肝病毒的事件首次见诸报端。
  此后,中国网、河南健康网、豫网河南新闻网、大河映像网都以采访、编发、转发新闻的方式对同学们的遭遇和诉求进行了关注。
  周口市卫生局一位分管新农合医保的副局长表示,可以和人社部门协商这些染病同学的报销比例,争取把个人负担的治疗费用降到最低。
  (为保护当事人隐私,本文中患者姓名均为化名)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9 版:回顾篇·回应社会关切】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用手中之笔助献血染病者疗伤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