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胡军
“算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吧,这基本上算是智能数码行业的通病了,尤其是手环。业内和投资商炒得很火,都在讲出货量多少多少,但消费者并不买账。”对于智能手环市场的表现,从事IT产品营销十余年的山西经销商姚先生的判断非常直接,“观望的多,看看路上有几个戴智能手环的人就知道了。”
腾讯发布的《2014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白皮书》显示,国内对智能可穿戴设备的认知率达54.6%,主要集中在手表、手环、眼镜三类产品上,但实际使用率仅为2.9%,转化率极低。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智能手环深陷“市场上涌现的品牌和产品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时尚、价格越来越低,却难以获得消费者的普遍认同”这一怪圈呢?
电池续航乏力
“焦心啊,用不了两天就得充电,有时候恨不得每天充电,太麻烦了。”提起智能手环的电池续航能力,北京消费者陈女士多少有些焦虑,“给老人配了个有定位功能的智能手环,你还得每天提醒该充电了,如果老人充完电以后又忘了带,等于白买。”
调查发现,有过智能手环使用经历的消费者,基本上都对智能手环的电池续航能力表示不满:“待机时间太短了,功能特别简单的,可能还能用个十天八天,功能稍微复杂一点的也就一天两天”“出门得多带根充电线”“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没电了,也没个剩余电量的续航时间提醒”“经常是出门了,却发现手环快没电了,干脆就不带了,懒得再带根充电线”……
目前,市场主流的智能手环的供电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普遍采用的内置可充锂电池模式,此类电池不可更换,需要使用专用充电线频繁充电;一种是钮扣电池,此类供电模式产品较少,因为纽扣电池虽然可以提供更长的待机时间,但更换麻烦。而且,一旦找不到配套的专用电池,手环将变成废物。“完全为了时尚的用户,毕竟是少数,更多数消费者需要的是智能手环的实际功能,比如长时间的身体数据监测,或者是老人和儿童的定位功能,这些都需要较长时间的电池续航能力。”对于市场上主流智能手环产品的实际电池续航能力,深圳某智能手环品牌研发总监蔡先生认为还远远不够,“有的手环甚至都保证不了24小时,对消费者来说还有什么意义呢?总不能为了戴个智能手环,随身带着充电宝吧。”
据业内人士介绍,提高智能手机电池续航能力,除了需要在电路设计和应用耗电方面加大研发力度外,在有限的电池体积内增加储电量方面,同样需要投入更多的研发经费。
功能定位不清
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发布的《中国智能穿戴设备市场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底,国内智能手环产品数量突破50款,是当年1月份的5倍。与此同时,智能手环的价格也从动辙千元骤降至百元区间。但是,部分智能手环产品功能定位不清、功能过于单一、过度强调非主流应用功能的弊病也日趋显现。
“也不知道这些企业都是怎么想的,像防水这种功能,都能拿出来大说特说,这跟手环的智能功能有多大的实际关系?有多少人需要戴着手环去游泳呢?”对于智能手环的功能定位,曾经费时一周都未能找到一款真正适合自己产品的北京消费者韩先生觉得非常可笑,“看了差不多超过100种以上产品,都没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其实我就想要一个能监测孩子体能消耗和睡眠质量,同时能实时定位,待机超过三天的产品,愣是没找着。”
调查发现,目前市场主流产品或定位为健康,或定位于运动等,尚没有能进行个性化功能需求定制的智能产品。同时,消费者普遍对智能手环提供的监测数据存在疑虑。以卡路里消耗计算功能为例,智能手环都是通过计算你的步数、心率等,根据一定的算法得来的卡路里消耗量,这里面可能包括正常走路、慢跑、快跑等各项运动的步数,但是它很难判断各项运动所占的比例和强度。另外,智能手环对人体卡路里摄入数据很难判断,虽然有的智能手环能通过扫描食物二维码或者录入食物名称进行饮食监测,自动计算食物中所包含的热量,但是,这种模式对于中餐食品的计算能力,仍然让人怀疑。
“一个行业在工艺和材质方面宣传得越多,越说明这个行业技术发展的滞后和功能定位的盲目。”对于智能手环行业普遍存在的定位模糊现象,从事市场营销策划近20年的北京某营销策划机构首席策划师邵先生一语洞穿其中奥秘,“其实智能手环的功能定位并不难,根据各年龄层来划分,深入研究一下这个年龄层对手环功能的需求就可以,像针对老年人的产品,重点应该是健康数据监测和防走失,针对儿童的产品应该是小型化和防走失。之所以出现这个乱象,根本原因是智能手环市场背后的资本对利润的要求太急切,急功近利的结果就是一哄而上,相互抄袭,最后就是价格战了。”
价格战屡打不止
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第一季度,小米占据了全球可穿戴设备24.6%的份额,出货量280万件,小米手环取得了全球第二的销售业绩。也就是说,小米手环仅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实现了从零到全球第二的飞跃。“这个业绩看起来是不错,但是靠的是什么,79元的超低定价!相比其他品牌几百上千元的价格来说,花几十块钱就能买一个时髦的智能手环,确实可以满足一下许多人的好奇心。”对于市场上部分智能手环品牌一味热衷于通过价格战来获得市场销量的现象,从事未来智能应用开发的深圳某智能手环品牌研发总监蔡先生表示了明显的不屑,“几十块钱,能配备多少有实际意义的强大功能,现实吗?真把高科技当大白菜了。”
腾讯7月初发布的《2015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白皮书》显示:截止到2015年5月,可穿戴设备在中国网民中的渗透率从2.9%增长至8.4%,其中手环的渗透率达到4.6%,明显高于智能手表的3.1%。由于产品性能、功能都未符合广泛预期等原因,用户黏性并不理想。可穿戴式设备三月流失率为30%,三月以上流失率高达41%。在用户不满意因素中,“功能太少”和“功能没有新意”两项分别为56%和37%。
在调查中,部分智能手环经销商反映,消费者对于国内品牌产品的信心仍然不足,一旦国产品牌产品的售价与国外品牌的产品接近时,绝大多数消费者会优先选购国外品牌的产品。
对此,山东资深IT经销商何女士的说法在业内非常有代表性:“这个现象应该引起国产智能手环品牌厂商的高度重视,这也是个行业性问题,在IT产品市场屡见不鲜,无休无止的价格战,确实已经把国内IT品牌的身价拉得太低了,对行业发展非常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