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再访胶州“口罩村”
作者:王墨琦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1:老板向记者展示从废旧布堆里找出的适合加工口罩的布料。

图2:经过漂白的废旧布料堆在仓库里。

图3:在布料堆上熟睡的小狗被惊醒。

图4:客户预定准备做儿童保暖内衣的布料。

■本报记者 王墨琦 文/摄

  2014年3月14日,本报以《探访胶州口罩村》为题,报道了山东省胶州市部分家庭作坊采购服装下脚料作为原料加工生产口罩的乱象。青岛市质监局闻讯立即行动,《六家涉嫌违法厂家被查封》随即见报。时隔一年多,11月5日,记者重走上次的采访路,发现“口罩村”乱象依旧。

车间环境仍脏乱

  11月5日中午,记者冒着大雨赶到胶州市胶东镇。在接近胶东镇的公路上,记者看到三三两两的货车,满载用纸箱包装的口罩往外运送。

  来到汪家庄村,记者借口避雨问路,再次走进一年前曾经暗访过的团圆口罩厂。与女老板攀谈几句后,记者佯装刚刚得知这里制造口罩,便以买几个口罩为由,进入了生产车间。“市场上卖的口罩都很贵,至少八九元一只。我们这里的口罩很便宜,我们对外搞批发,国内东北、西北等地区客商都来这里拉口罩,每只7角钱。”女老板告诉记者。随后,记者买了一包20只装的口罩,外加两只成人口罩,一共花了15元。

  记者问:“这是什么布,保不保暖?”女老板告诉记者:“这些都是绒布,是好布。”挑选口罩之余,记者扫视了一下整个车间,发现一年前记者暗访时看见过的成卷的白色雪纺布、五颜六色疑似下脚料切割的口罩片,依然摆放在车间内。

  离开团圆口罩厂后,记者将买回来的口罩和一年前从该厂取到的样品进行比较,发现布料没什么两样。

  记者来到大店村,看到中心街两侧口罩厂的广告牌全部统一了风格,但口罩厂内的环境依然让人担忧。记者走进靠近该村中心街的俊亮口罩厂,看到门廊下乱七八糟地堆放着杂物,有几袋包装好的口罩混杂其中。记者走访了该村其他几家口罩厂,对贸然登门谈生意的陌生人,厂商都很警惕,只给看样品谈价格,不让进车间。

取材废料收购点

  一年前,记者在郭家庄村暗访时,发现多家院内堆放着花花绿绿、高达数米的废旧布料,还有一些冒着气泡、散发臭味的浸泡废旧布料的水池子,以及开足马力运转的开花机。如今情况是否有所改观?11月5日下午,记者从胶东镇大店村驱车行驶约20公里,来到郭家庄村。

  在郭家庄村口的一处废旧布料收购点,记者停车和老板攀谈。老板告诉记者,大店村离郭家庄村很近,经常有口罩厂过来要货。记者问口罩厂要的布是什么颜色和质地?老板拿起一块较大面积的白颜色布料(见图1)告诉记者:“就是这样的布,我们这里称它‘韩布’,大店村的口罩厂要白色和黑色的较多,他们经常骑三轮车或开面包车来拉。一般情况下我们一家收购点配不齐,都是好几家凑起来才能配齐货。”

  记者问:“大店村的口罩厂做口罩都用你们这边的布吗?”老板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采访当天,记者没有看到浸泡废旧布料的水池,也没看到开花机。在郭家庄村一处敞开式仓库里,记者看到大量经过漂白的废旧布料,布料旁边还有牲畜的粪便(见图2)。

  另一家废旧布料收购点老板告诉记者:“现在我仓库还有点‘开花’的布,现在做这个的少了,因为销路不如从前了。”

检验结果成谜团

  记者在郭家庄村口一处废旧布料收购点采访时,遇到周围村庄的几位村民冒雨赶来挑选布料,准备回家给孩子做衣服。记者问:“这些布料能做衣服吗?”一位村名告诉记者:“怎么不能,这么软和,看着还很新,比集市上卖的同样的布便宜多了。”

  该收购点的女老板很热心,为了给记者找合适的口罩布,爬上了布料堆,终于找出了一大包白色的口罩布。此时,记者发现,就在女老板身后,一只躲在布料堆上熟睡的小狗突然被惊醒(见图3)。女老板介绍说,小狗旁边灰白相间的布料是客户预定的,用来做儿童保暖内衣(见图4)。

  11月6日,记者在胶州市胶东镇街道办事处网站上发现一则2014年5月13日登载的信息:“5月7日至12日,办事处分管领导及各小组长会同市质监局,对大店口罩整改情况进行了检查验收,总体感觉是面貌较以前有了很大改观。通过前期各小组的大力推进、大店村委会的积极支持,口罩生产条件有了明显改善。检查验收的所有业户地面都铺上了磁砖,对墙壁进行了粉刷,用纸箱替代了尼龙袋,购置了塑料框,有的重新进行了吊顶,更换了塑钢门窗。”供稿单位为“大店口罩整改小组”。

  通读全文,记者发现,该文对如何监管口罩加工原料只字未提。更让人费解的是,2014年3月,青岛质监局根据本报报道对大店村口罩乱象进行查处,对涉嫌“黑心棉”口罩取样抽检,称会尽快给本报提供检验结果。期间,经本报多次催促,现在时间已过去一年有余,本报至今也未看到检验结果。

●记者手记

期待彻底整治

  在雾霾狂袭各地的当下,口罩渐成操作简单、携带方便的 “防霾利器”。作为一种卫生用品,口罩能起到阻挡有害物质进出佩戴者口鼻的作用,可是若佩戴一只“黑心棉”“开花棉”口罩,就会适得其反,还可能会对佩戴者造成潜在的威胁。

  胶州“口罩村”涉嫌使用服装下脚料、“黑心棉”甚至“开花棉”等国家明令禁用的材质生产制造口罩时日已久。经媒体曝光后,当地政府不仅邀请本报记者现场监督,还成立“大店口罩整改小组”进行了整改。

  记者再访发现,目前来看,这种整改还仅停留在表面,做口罩的原料依然让人不放心。大众更加期待的是有关部门进行“表里如一”的整治。只有从源头上切断利益供应链,胶州“口罩村”涉嫌使用国家明令禁用的材料生产制造口罩的“病灶”,才能彻底挖除。

  据当地官方消息,2014年大店村口罩交易额达到11亿元,带动农民增收3500万元。有关部门若能严控原料渠道,打消消费者的疑虑,快速发展的口罩产业,必能继续给胶州农民带来更大福祉。

(王墨琦)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1 版:要闻·导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再访胶州“口罩村”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