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聂国春
限行机动车、升级油品、淘汰黄标车、推广新能源车……没完没了的雾霾天,让北京市交通委员会成为出镜率最高的政府部门。近日,北京市交通委召开新闻发布会称,北京将在2016年研究试点征收拥堵费。到底该不该征收拥堵费,征收拥堵费后要如何出行,一时间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不过,《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发现,越来越多的私家车主准备放弃开车选择专车,专车正在成为人们绿色出行的新选择。
便捷专车改变出行方式
作为北京一名普通上班族,游女士今年下半年以来明显增加了专车出行的次数。家住二环、中关村上班的游女士对记者说,以前坐公交、搭地铁,要么人多挤得半死站累双脚,要么自己开车路上堵得闹心。自从接触专车后,觉得出行没那么痛苦了。“坐上专车,出行服务和品质有保障。而且,把开车这事交给司机,自己还可以在车上多休息一会,也不用一会踩油门一会踩刹车了。”游女士说,另一方面,现在下车后就能做自己的事,再也不用为找停车位犯愁了。
在北京某互联网公司上班的胡先生也对专车出行非常认同。作为IT人士,以前加班后经常打不着车,现在车到公司他才下楼,这让胡先生非常满意。“上下班高峰期、加班到深夜能及时打到车是最重要的。”胡先生说。谈及乘车体验,胡先生认为还不错,只是价格稍贵,但也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事实上,专车出行并不见得比私家车出行要贵多少。游女士告诉记者,她开的那辆20万元左右的车,每年光保险费就得六七千元,再加上油费、车船费、保养维修费、停车费、洗车费等,一年下来养车得花得2万多元。而专车出行,每次10公里在50元左右,养车费用可供自己出行400多次。这还没算自家汽车的贬值费用。
中金公司分析师何玫认为,专车是颠覆性的出行服务新模式,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它使乘客拥有了等待时间短、优质、可靠(司机和乘客的评价体系)的用车体验,并填补了出租车和公共交通未能覆盖到的短途出行需求,预计中国潜在的专车市场规模将达到4205亿元。
专车抑制私家车出行量
有人认为,专车增加了路面车辆,加剧了拥堵。也有人认为,专车本身不会导致车辆总数增加,由于专车提高了打车成功率和服务体验,本来许多自己打算开车或自购车辆的人反而放弃了自驾和自购,减少了路面自驾车数量和私家车购买需求,减少了停车面积。
对此,广大市民的看法如何?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联合凯迪数据研究中心开展的一项面向全国的调查显示,认同“自从专车出现之后,城市交通变得更加拥堵”的受访者比例只有12%,15%的人非常认同,而有30%非常不认同,29%的人表示不认同。
事实是否如大家的感受一样?第三方研究机构艾瑞咨询开展的研究给出了准确答案。艾瑞咨询根据现有国内专车订单产生情况、新购专车上路情况、专车用户数量、专车用户私家车保有率等指标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结果显示,因专车出行导致的日均新增专车上路数量为371042辆,因专车出行导致的日均私家车出行减少量为654410辆,最终,因专车出行导致日均私家车出行净减少283368辆。专车上路相当于日均减少私家车出行超28万辆,总体拥堵时长有所缩短。
调研还显示,在专车用户日常出行中,39.7%的用户会选择自驾,但在使用专车软件前后存在一定变化。在出现专车软件前,私家车用户每周开车4天以上的比例为53.6%;出现专车软件后,私家车用户每周开车4天以上的比例为38.9%,自驾比例减少14.7%。
同时,艾瑞的调研数据显示,从用户感知的角度来看,专车普及以来,半小时拥堵时长整体有所减少,57.5%的用户认为专车软件在一定程度或者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拥堵。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造成道路拥堵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私家车的大量增加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把交通拥堵的责任推卸给原本可以承担巨大交通压力的专车是毫无道理的。
消费者看重服务体验
面对拥堵的交通和即将增长的出行成本,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将专车作为出行新选择。
面对消费者的需求缺口,各专车企业也加大了跑马圈地的力度。不过,在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专车司机殴打乘客等事件也不时见诸报端,专车的安全和服务越来越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
在IPP的调查中,有25%的受访者认为应加强对专车运营车辆和司机的资格审查,22%的人认为应加强保证专车运营的安全性,21%认为应为乘客与司机出现纠纷时提供法律仲裁渠道,15%认为应加强对专车平台的信息监管,6%认为应提高专车服务质量。高收入、高学历的人群更关注法律仲裁渠道和专车的安全性。
何玫分析说,目前国内专车市场主要有滴滴(含快的)、Uber、神州专车。滴滴强在绝对领先的规模和流量优势;Uber强在国际运营经验和技术优势;神州专车则以 B2C模式带来了更标准的服务体验和低成本优势。未来,高标准服务、低运营成本和统一监管的专车企业将会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也更容易得到监管部门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