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质检总局抽检结果显示,四成智能坐便器不合格且多为国内中小品牌产品
林海燕制图
■本报记者 岳纲举
智能坐便器在2015年着实火了一把,尽管有国内品牌一再申明“国产智能坐便器不比国外产品差”,但仍有不少消费者不辞辛苦漂洋过海赴日本选购这类产品,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认为国产智能坐便器在质量和使用舒适度方面比不上国外产品。近日,国家质检总局组织开展了智能坐便器产品质量国家监督专项抽查和行业调查。结果显示,智能坐便器的合格率仅为60%,大部分不合格产品出自国内中小品牌。
四成智能坐便器不合格
2016年1月14日,国家质检总局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坐便器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本次共抽查了15个省(市)97家企业生产的97批次产品,包括52种普通坐便器、25种整体式智能坐便器、20种独立式坐便洁身器(电子马桶盖),有18家企业生产的18批次产品不符合标准要求,抽查产品合格率为81.4%。据悉,这18批次不合格的产品全部为智能坐便器,其中13批次为整体式智能坐便器,5批次为独立式坐便洁身器(智能马桶盖),不合格率占本次抽查45种智能坐便器的40%。
记者了解到,本次抽查既涉及普通坐便器的技术指标如用水量、洗净功能、进水阀密封性、用水效率等级等,也包括耐潮湿、泄漏电流和电气强度、接地措施、耐热和耐燃、冲洗水温度、暖风温度、坐圈温度等智能马桶的安全和舒适度指标。从不合格产品名单上看,包含欧路莎、Coma西马、特洁尔、辉煌、华盛、冠珠、贝朗、APPOL-LO、浪鲸等品牌的产品。不合格产品的质量问题主要集中在耐热和耐燃、安全水位技术要求、水箱安全水位三方面。
据介绍,耐热和耐燃是电器安全标准的强制性要求,若电器产品中的非金属材料耐热耐燃性能不符合要求,当产品出现故障或过载时,就可能发生冒烟、起火等事故,也就是通常见诸报端的智能坐便器自燃甚至爆炸事故,会直接危害到使用者的人身安全。本次抽查发现,在45批次智能坐便器产品中,有17批次产品的坐圈材料耐燃试验不合格,主要原因是企业在坐圈生产过程中没有添加阻燃剂或未足量添加阻燃剂。
除了这个问题外,智能坐便器安全水位技术要求及水箱安全水位两项不合格可能导致产品在使用时,水箱中的水与供水管道中的水产生交叉污染或水从坐便器水箱中流出等问题。本次抽查发现,有4批次产品的安全水位技术要求不符合标准,6批次产品的水箱安全水位不符合标准,主要原因是生产企业未按照标准要求对产品进行质量控制和检验。
此外,一些智能坐便器产品在接地措施、输入功率和电流、发热、固体排放功能等方面也存在问题。
主流品牌产品差异不大
2015年初,有关“中国游客赴日本抢购智能马桶盖”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对此,国家质检总局组织相关检测机构针对中国和日本品牌的智能坐便器展开对比,结论是:虽然两个国家品牌产品在工艺设计方面存在差异,但主流品牌产品无论是功能还是安全性,均没有明显差异。
在产品功能方面,无论是国内品牌还是国外品牌,均具有温水冲洗、暖风、座圈加热等功能,部分高端产品还有按摩、抗菌等功能。从安全和性能方面对比,国内主流品牌产品与日资品牌产品差异不大。
记者发现,本次抽查的3批次日资品牌产品(松下、TOTO、伊奈)和多批次国内主流品牌(如九牧、恒洁、箭牌、法恩莎等)产品的检验结果全部合格,不合格产品主要出自国内中小品牌。
中外产品差距何在
既然国内主流品牌的智能坐便器在安全和功能上不输给国外品牌产品,为啥仍有不少消费者不辞辛苦地到国外购买?
业内专家表示,从本次抽检结果分析,不合格产品全部为国内品牌,这说明部分劣质产品破坏了国产智能坐便器的整体形象。此外,国产产品在用料方面仍与国外产品有差距,由于各国内品牌采用的陶瓷、五金配件和电子器件不同,所以产品的使用寿命存在较大差异,这是消费者对国产智能座便器不买账的原因之一。
在产品细节设计方面,中外产品也存在一些差距,这影响了消费者对国产坐便器的使用体验。换句话说,质量好不等于使用体验好。以智能坐便器的盖板为例,国外产品大多采用亚克力、脲醛等材料,其质感和硬度都较好,但价格相对贵一些。国产产品大多采用PVC材料,其虽然易加工、易涂装,但质感和硬度不如亚克力和脲醛等材料。此外,中外智能坐便器的喷头也有较大区别,高档产品不仅采用不锈钢喷头,还具有抗菌、抗污渍、自我清洗等功能。
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监督司的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本次抽查结果,国家质检总局已责成相关省(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对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依法进行处理,并对相关部门通报本次抽查情况。下一步,国家质检系统将开展提升智能坐便器产品质量的示范活动,组织行业协会和相关检验机构对智能卫浴民族企业进行技术帮扶,以提升产品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