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桑雪骐
如今的平板显示产业已经是平板的天下,但是,在日前召开的、由中国消费电子产业发展中心主办的“2016中国平板显示产业趋势研讨会”上,有专家指出,虽然现在市场上平板显示概念层出不穷,但实际上产品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
“2016年的CES国际消费电子展,全球各大厂商纷纷展出了各式各样的新品,产品大都具备大屏化、高清化、宽色域化、新材料化等特点,多家企业展出了88英寸、95英寸、98英寸的超大屏幕彩电。”国家广播电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总经理吴昕介绍说,目前不仅彩电大尺寸化的技术已经具备,生态链建设也逐步完善。而且,随着大屏彩电价格的快速降低,消费者对于大屏产品的关注度持续攀升。屏幕尺寸增大,屏幕分辨率要求也随之提高以保证用户的观看效果,用户对色彩的要求也有所提高,他们渴望色彩细腻,画面通透的观感。在CES展上,8K产品已经不新鲜,10K彩电惊艳了全场。能够提高屏幕色彩显示能力的量子点技术也被应用在多款产品上。此外,新材料的应用在CES展上也是崭露头角。OLED因其主动发光、响应速度快、色彩丰富等显示优势与轻薄、抗震荡、耐低温、可制成柔性显示器等材料优势而成为显示材料发展趋势。
显示技术的快车在向前飞奔,但是吴昕指出,概念炒作、产品同质化、标准滞后等也成为了电视产业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
虽然OLED已经成为显示材料的发展趋势,但是,OLED目前还处在产业初始期,无法大规模量产,市场上出现的一些产品价格也贵得惊人。在此情况下,一些电视厂商便开始了概念炒作,大打“技术”牌。虽然目前所谓的LED彩电仅仅是LCD屏幕加上了LED背光,但是消费者在选购彩电时,还要面临OLED、ULED、GLED、QLED等各种显示技术概念的困扰。“当一个新技术出现时,就会有大量的厂商跟风,导致产品同质化的情况非常严重。我们的产品测试指标显示,目前市场上的产品有非常明显的趋同现象。”吴昕认为,目前彩电产品的硬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但是内容的不足,新技术与产业链其他环节的协同有所欠缺等却制约了消费者的使用需求,比如消费者购买了超高清的彩电产品,却难以获得相应的内容。彩电业正在从硬件厚利向微利,甚至免费时代跨越,因此如何让消费者买到产品后能够在家里完成更多的产品体验,是企业应该思考并着力解决的问题。而这需要在政府主导下,整个产业链开展多边合作来解决。
吴昕告诉《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该中心正在开发新的测试项目指标,包括引入更多的关于消费者体验方面的评价参数和评价方法,希望能从软件及用户体验方面,对好产品进行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