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晨晴 本报记者 薛庆元
每年春节回家和父母一起过年,是中华民族的习俗,也是每位炎黄儿女内心的期盼。不管怎么样,过年总是要一家团圆,看看父母身体好不好,也让父母看看自己一年在外打拼怎么样,但一票难求的返乡路途、吵吵嚷嚷的车站、高昂的过节消费……无一不是横亘在游子归乡途上的“荆棘”。面对种种困难,近年来,出现了一种经济实惠的“DIY过年”,把父母接过来,在新的城市一起过年。
春节前一周,记者和朋友李亚平一起前往南京火车站,当天下午他父母就要到南京了!李先生老家是河南信阳农村,已经在南京珠宝行业工作10多年了,今年已经是接父母来南京过年的第二个年头了。当日下午两点,距离李先生父母乘坐的3558次列车到站还有半个多小时,李先生就带着记者赶到了火车站出站口。
李先生的父母都60多岁了,面朝黄土背朝天劳作一辈子,没怎么出过门,李先生怎么能放心啊?面对记者的疑惑,李先生无奈地表示:“怎么能不担心,但河南是农民工输出大省,过年回乡的票不好买啊,只能让他们来了。大姐给他们买好了车票,今天请了假我就过来接站。哎,要不是这两天太冷,就让我儿子一起来了,二老最惦记孙子了。”李先生的父母去年就来过一次,因为在家里住不习惯,就住在酒店里。李先生笑着说:“我妈回去后就跟村里人显摆,说自己是个‘潮老太太’,住酒店,还喊人来送饭,还说今年来了,要拍个照片,给乡里人看。”
这两天南京天气很冷,寒潮的余威还没有消退,火车站大厅又不让进,李先生就一直站在出站口打哆嗦,呼出的热气给眼镜镜片上蒙了一层雾。
时间还早,记者提议找个地方休息一会儿再来。李先生连连摆手:“这种天气就怕火车到站时间不准,看不到我,爸妈就该急了。”
又等了一会儿,李先生忽然向出站口冲了过去:“爸,这边儿!”记者赶忙跟了过去,李先生从两位老人手里接过包裹,不停地“埋怨”二老:“都跟你们说了,这边家里什么都有,不要带东西了,这么沉,伤着腰腿可怎么办。”
李先生的父母略显消瘦,但精神很好,看到记者冻得发抖,赶忙从包裹里拿出了个玻璃瓶,要记者喝点热水,老人说:“火车条件好,随时有开水,这是下车前灌好的热水。”
对于来南京过年,两位老人都很开心:“挺好的,孩子在这儿工作,回老家不好买票,我们就来孩子这边过年。”
过新年,过的就是一个“新”!回家票难买,没关系,反着来。年怎么过,就是看自己心情,父母开心,自己开心,什么方式并不重要。与其禁锢在回老家过年的老传统中,不如换一种想法,反向团聚。新消费,自己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