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旅游”持续发力,2015年的在线旅游市场规模不断提升,并呈现移动化趋势,这让各旅游企业的产品竞争从PC端逐渐转向移动端。
近年来,在线旅游业得到高速发展,大量旅游攻略被放在互联网上分享,无论是机票、酒店还是旅游产品,消费者均可在网上预订,这是在线旅游的初级状态。此后,应用于移动端的旅游APP颠覆了传统旅游产品的营销模式,消费者无须再前往旅行社的线下门店,而是通过手机即可实现预订,这让在线旅游得以升级。
旅游APP的特点是能整合多方资源,提供预订以外的增值服务,如携程APP的周边查询功能,不但大大增加了“吃住行游购娱”一站式旅游服务信息的丰富度,还可以对用户浏览信息和预订信息进行实时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其在满足游客多方面需求的同时,还可提供个性化服务,例如根据预订信息向用户发送旅游行程、住宿酒店、航班等提醒信息。
除此之外,旅游APP还热衷推出专属优惠,如同程APP推出的“红包”优惠可应用于景点、邮轮、周边游、电影等多个领域;驴妈妈APP7.0版推出了“景点+酒店9元周周抢”“下载有礼、1元门票”等移动用户专享活动。
各在线旅游企业的统计数据充分印证了其在移动端的快速增长。同程旅游的大数据显示,目前有70%的同程用户使用其APP预订产品;携程数据显示,其移动平台的交易量占总在线交易量的70%以上;去哪儿网全部机票订单的50%以上和全部酒店订单的85%以上来自移动APP,其移动端的营业收入占总营业收入的68.1%;途牛APP的订单量占总在线订单量的60%以上;驴妈妈的日均APP支付订单量占总订单量的70%。
签订合同 勿贪便宜
互联网时代,通过在线旅游网站特别是旅游APP直接预订旅游产品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但伴随而来的是消费者对在线旅游企业服务质量的投诉,如企业单方面违约、退订费用较高、随意变更旅游行程等。
在线旅游投诉之所以居高不下,主要因为这种交易方式的买卖合同不规范。据了解,在线旅游企业采用电子合同,其中条款由企业单方起草。在此过程中,很多企业为了免责或获取高额利润,将不合理、不平等的条款写入合同中,造成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获知权、求偿权等被侵害。特别在新兴的移动端,因涉及环节多、尚未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一旦消费者权益受损,则难以获得应有赔偿。
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养成签订旅游合同的习惯。挑选旅游产品时,不仅要警惕低价陷阱,更要拒绝接受旅游合同中的霸王条款,并要求在线旅游企业在合同中详细注明产品的行程安排,看清押金退还条件,从而保护自身权益,避免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