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第三方支付
作者:聂国春


      2月18日,基于NFC(近场支付)技术的ApplePay(苹果支付)正式杀入中国支付市场,由此掀起了一股绑卡热潮,也使得第三方支付再次引发社会关注。
  对消费者来说,第三方支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深入我们的生活。得益于强劲的大众消费、“互联网+”政策的深入、支付手段的迅速普及和支付方式的不断创新,2015年中国支付市场一路高歌猛进。来自速途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5年第三季度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已经达到了9万亿元,是2013年第一季度的3倍。
  在交易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的同时,完整的支付生态体系逐渐建立。以移动支付为例,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支付手段,也正深刻地改变着公众的消费模式。扔掉钱包,消费时刷下手机或扫个码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青睐的支付方式。支付宝、微信支付已开始大举蚕食银联的线下支付市场,后者则携手20余银行推出了“云闪付”品牌进行应对,这也造就了移动支付市场的两大门派——“扫码派”和“闪付派”。支付行业竞争加剧不仅带来了支付优惠和便捷服务,多家银行也在第三方支付的倒逼下实行网银、手机银行转账免费。
  在行业加速洗牌的同时,中国人民银行也在通过吊销牌照、开放市场、出台法规等方式让整个行业在开放与竞争中逐步规范。半年时间,央行先后注销了3家公司的支付业务许可证。同时,我国于去年6月1日起全面放开银行卡清算服务市场,这将让普通消费者有机会享受到国外支付巨头的相关服务。
  2015年底,号称史上最严厉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横空出世,并将于今年7月1日正式实施。按照“坚持支付账户实名制、平衡支付业务安全与效率、保护消费者权益和推动支付创新”的监管思路,央行已经为支付行业的规范发展画出红线。同时,也为支付行业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预付卡当心资金挪用风险
  现如今,在商场除了刷信用卡消费外,还可以刷预付卡,大家熟知的比如资和信集团的商通卡。这些预付卡的结算服务给消费者带来了便捷,但也隐藏着风险。
  2015年,第三方支付公司浙江易士被央行注销了《支付业务许可证》,成为270家拥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业中被注销的第一家,也让市场开始正视预付卡行业的乱象。此后,广东益民、上海畅购先后被摘牌。
  根据央行的通报,这些死掉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大量违规挪用客户备付金,伪造财务资料隐瞒资金流向,超范围违规发行网络支付产品,以及涉嫌非法吸收存款等。种种违规行为的背后,是这些支付企业的生存困境。据了解,广东益民公司因负债13亿元几乎走到破产边缘。
  相比网络支付和收单业务,预付卡业务占比并不算大,也并没有受到市场的重视。根据赛迪顾问的统计数据,在2013年15万亿元第三方支付金额当中,收单业务占比最大,占到了56%;线上支付业务占比42.6%;而预付卡业务的交易金额不足1.5%。不过,上海畅购八五折回购旧卡带给持卡人的则是切身的损失体验。虽然第三方支付企业不会像一些美发店、餐馆、健身企业一样办了卡之后突然消失,但法律专家还是提醒消费者,尽量不要在预付卡内存放过多资金。
快捷支付谨防盗刷
  近年来,移动支付一枝独秀。根据央行发布的2015年第三季度支付业务统计数据,第三季度全国银行机构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45.42亿笔,金额 18.1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3.69%和194.86%。
  不过,网络支付业务因依托公共网络作为信息传输通道,不可避免地面临网络病毒、信息窃取、信息篡改、网络钓鱼、网络异常中断等各种安全隐患,也面临欺诈、套现、洗钱等业务风险。其次,部分第三方支付企业风险意识相对较弱,在客户资金安全和信息安全保障机制等方面存在欠缺;此外,部分支付企业客户权益保护亟待加强,存在夸大宣传、虚假承诺、消费者维权难等问题。
  根据数据,2014年至今,央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部门受理的网络支付类投诉占互联网金融类投诉的95.06%。央行的一份内部报告也显示,支付机构违规在未取得银行授权、且客户未经银行核实真实意愿的情况下即与客户签订快捷协议,扣划客户资金,进一步加剧了快捷支付业务的风险。
  报告建议消费者要加强手机安全防护,安装必要的防病毒软件,不要轻易点击手机短信中的不明链接、扫描不明来源的二维码、接受来路不明的图片,在日常消费中保护好本人的银行账户信息,不要随意向他人或商家泄露、留存。
  央行发布的《办法》则明确,快捷支付业务应当事先或在首笔交易时分别与客户建立清晰、完整的业务授权,同时明确约定扣款适用范围、交易验证方式、交易限额及风险赔付责任。在后续交易时无论是由银行进行交易验证还是支付机构代为进行交易验证,银行承担快捷支付资金损失的先行赔付责任。 (聂国春)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4 版:3·15消费宝典】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第三方支付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