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网购食品越来越流行,从朋友圈里出售各种美食的微店到层出不穷的订餐APP,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可是食品网购的安全问题有时却难以得到保障,维权更是难上加难。
资料显示,目前食品网购交易金额目前接近400亿元,到2018年食品网购的市场规模将接近1400亿元。在刚刚过去的春节黄金周,网络食品的销售业绩也是可圈可点。与传统零售渠道相比,互联网渠道的一大特点就是拉伸了食品供应链条,使消费者足不出户就可以买到天南海北的食品;另一大特点是人人可以充当“供应商”,如时下流行的代购、共享厨房O2O,以及“朋友圈”曾红极一时的自制糕点等。
然而,互联网渠道在拉伸食品供应链的同时,也增加了食品安全的监管缝隙,滋生了犯罪土壤。违规进口食品正是通过网络代购以“蚂蚁搬家”的方式携带入境。通过互联网渠道“闷声发财”的黑心餐饮作坊、朋友圈“三无”烘焙糕点等,更是屡次遭到食药监管部门及媒体曝光。
网络食品犯罪高发恰恰利用了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渴求,也间接反映出国人对食品安全存在的种种“偏见”,如进口食品品质一定高于国内制造,家庭自制食品一定比工业生产的安全等,但现实往往未必如此。
网购食品可索要食品经营许可证
网上销售和购买食品已成潮流,但食品由于易复制性从外包装无法直接辨别本质等特性,在网购时无法保障质量和来源,容易产生一些问题,比如一些网上购买到的食品连基本的生产信息都没有,是否合格更是无从查询,出现消费纠纷也很难解决,伴随着新修订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将有所改变。新食安法规定,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对入网食品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明确其食品安全管理责任;依法应当取得许可证的,还应当审查其许可证。目前,不少电商已经针对食品类店铺发出了要求提供食品经营许可证备案的通知,消费者在网购食品时可向商家索要。
此前鉴别食品真伪,消费者一般都会看产品上的QS标识,然而随着2015年《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实施,其规定,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由SC和14位阿拉伯数字组成,数字从左至右依次为:3位食品类别编码、2位省(自治区、直辖市)代码、2位市(地)代码、2位县 (区)代码、4位顺序码、1位校验码,这标志着QS标识将告别历史舞台。今后看食品是否来自正规渠道,就要看是否有SC标识。
此外,在网购食品时,切不要贪图蝇头小利选择一些无人问津的小商家,一定要选择实力雄厚、重视买家利益,并且在食品销售上有良好经验和口碑的网站,特别是官方网站或经过交易平台认证过的网店更有保障。很多人对进口食品情有独钟,没有标签的进口食品一定不要购买,所有进口食品都必须有合格的中文标签,上面应标注食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或固形物含量、原产国或地区、总代理或经销商在我国依法登记注册的名称和地址、生产日期、保质期或保存期等内容。购买之前,对于商品的细节问题以及退换货体系等一定要咨询清楚。在收到货物时,尽量先验货再签字,并且保管好相关凭证。 (孟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