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只能在医院、药店买药,到在连锁药店开设的网上药店买药,再到可以从电商网站买药,消费者购买特殊商品——药物的渠道正越来越多。有资料显示,自2009年10月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出第一张通过互联网向个人消费者提供药品的资格证至今,有不少企业进入了这一领域。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信息显示,截至2016年3月1日,获得《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网上药店有389家。
由于药品的特殊性,目前国家对医药电子商务的管制非常严格,只有同时具备《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和《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的企业才能开展网络销售非处方药,其中,《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只有连锁企业才能申请。目前,上述政策虽已经在2015年有所松动,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拟规定处方药也可网上销售,但目前政策还在征求意见阶段。
其实,我国早在2004年7月8日就已经出台了《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并于2005年9月29日相继出台了《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审批暂行规定》。近年来,相关部门还不断发布网上购药安全警示等。尽管如此,目前网上药店鱼龙混杂,部分消费者有安全等各方面的担忧,这除了网络假药背后的巨大利润外,与电子商务强劲的发展势头相比,监管步伐迟缓也是不争的事实。相关统计资料显示,真正获得国家售药许可的网络药店数量目前不过超过400家,但网络上存在的药店,却有上千家。而第三方医药电商平台,也是一种新型业态,不少一直面临“无证上岗”的尴尬,这也为监管埋下了多重隐患。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网购药品依然有着很大吸引力。如医院医生一般开药剂量很少,但如果患者长期服用一种药,却要多次跑医院,而在网上可以购买的数量就多多了,而且还可以打折。
养成正确的购买和使用药品的习惯
药品安全,人命关天,必须要加强监管。
除了政府加强监管外,消费者也应注意防范网上买药的风险。由于目前现有网上药店的药品整体质量状况并不理想,这使得消费者对网上药品的信任度还很低。
不法分子通常是利用消费者“有病乱投医”的心理,发布虚假信息欺骗和误导消费者。因此,消费者应从保护自身用药安全的角度出发,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对疾病做出明确诊断,并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使用和购买药品;不要轻易从综合性门户网站链接的销售“药品”的网站以及通过搜索引擎搜索可以销售“药品”的网站上购买药品,也不要轻信媒体上的药品广告宣传而邮购药品。
判断网站是否具有向消费者提供药品的资格,需查询网站是否经食药监部门批准,允许向消费者销售药品,可直接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官方网站(网址:http://app1.sfda.gov.cn/datasearch/face3/dir.html“市场监督”项目中的“互联网药品交易”)进行查询,尤其注意核对药品的名称、批准文号、生产企业等信息。
此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要求,送货人应当是药店自己的配送队伍;药店员工送货上门,消费者面对面接受用药服务。 (孟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