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聂国春
日前,上海孕妇被出租车司机劫杀的消息让消费者对出行安全产生担忧。那么,网络预约出租车(俗称“专车”)的安全状况又是如何呢?对此,《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近期在北京进行了调查。
3月2日,记者在朝阳区小营路通过易到用车预约了一辆大众汽车。司机接上人后,就开始按照导航路线行驶。不过,由于导航路线出现偏差,司机可能是心慌着急,频频出现危险驾驶行为:违规并线(连续并线三条车道)、在主路分叉口停车看道,直行线路违规右转等。对于记者的不满,司机连忙解释说,他刚做专车不久,以前一直在南城跑,对北城的道路不熟悉。
不过,道路不熟悉就能违章行驶吗?记者问加入平台前是否需要审核司机的驾龄、违章记录,司机回复说,加入时对这方面没有明确要求,只要没有被扣满12分就行。记者从司机处还了解到,他的这辆私车现在挂靠在平台上而非汽车租赁公司,只上了第三者责任险,并没有上座位险。一旦发生道路事故,车上人员的损害无从保障。
因对道路不熟悉然后情急违章行驶的事,记者并不是第一次遇到。此前记者在乘坐UBER专车时,就有两次司机选择从和平东桥左转往中日医院方向行驶,不过,和平东桥禁止左转。于是,司机选择右转和平里东街然后在几十米后直接调头朝北直行过桥,这样违规行车十分危险,记者作为乘车人当时也是胆战心惊。
随后,记者又在奥林匹克公园附近叫了辆UBER专车。这位专车司机一脸疲惫,他告诉记者,这是他上班中途拉的私活,一会还要回单位去。下班后要再拉活到12点,然后第二天再早起上班,“太累了,但在国企上班钱太少,只好辛苦点。”
记者在多次乘坐专车时发现,疲劳驾驶正成为很多专车的又一安全隐患。一位滴滴专车司机告诉记者,他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早上5点起床,然后出车到11点左右。中午吃饭后休息到4点半,然后就开始接晚高峰的活儿,等到家时,已经是晚上11点半。粗略计算一下,他这一天有将近13个小时在拉活儿,这样的强度很难保证注意力集中,又如何能保证行车安全?
事实上,对于专车的安全问题,监管部门也早就注意到了。去年7月,北京市运输管理局、发改委、工商局等8部门约谈滴滴快的、优步等专车平台,指出在北京从事“专车”“快车”运营的平台、车辆、驾驶员不具备相应经营资质,缺乏有效的服务监管,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北京市政协委员张志铭在北京两会时也指出,当前约租车企业无法准确核实驾驶人提交的个人信息及无犯罪证明信息的真实性,伪造编造证件信息等情况屡有发生。“对客运驾驶人的管理本应严于普通驾驶人,但在约租车市场,因缺少对驾驶人的有效监管,对违法司机的处罚仅停留在对其个人的处罚,不利于道路交通安全的保障。”
对此,消费者也是充满了担忧。此前由数字100市研究公司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针对专车服务种类,42%网友不在乎是“公司自有车辆”还是“私家车”用来专车运营,34.5%的网友觉得专车用“公司自有车辆”靠谱一些,只有23%的网友觉得“私家车”可以作为专车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