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浩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专车出行逐渐成为上海市民出行的新选择。而在去年10月,上海市交通委向滴滴快的专车平台颁发了国内首张网络约租车平台经营许可,为备受争议的专车走向合法化指出明路。然而,近日,记者体验滴滴出行、Uber、易到用车等多款专车软件时发现,司机招募审核不规范、违规驾驶等问题普遍存在,为安全出行埋下了隐患。
2月29日下午5点,记者通过滴滴出行预约专车服务,司机徐师傅在三分钟后驾驶一辆丰田凯美瑞抵达上车点。记者与徐师傅交流得知,滴滴公司对司机入职设置了健康证明、三年驾龄、无重大交通事故及犯罪记录等条件,但对司机入职后的工作时间并未严格要求。
徐师傅称,滴滴公司主要与他采取分成模式,每周3000元流水指标,滴滴公司从中抽成,剩余分成及超过3000元流水后的奖金均作为司机收入。“由于公司对工作时间没有要求,只要不嫌累,不少司机每天工作时间均在10小时以上;去年圣诞节期间,更有同事驾驶时间长达17-18个小时。”徐师傅坦言,专车公司给出的丰厚补贴奖励均以工作时间为基础,而他最长也工作过16个小时。
由于正处下班高峰时间,道路出现拥堵,这让徐师傅“火气”有点大,在一条限速30公里/小时的路段开出了60公里/小时的速度,并频繁刹车和加速。
记者了解到,补贴奖励成为专车公司招募司机和吸引乘客的主要方式,这促使司机为赚取高额奖励不惜疲劳驾驶,不规范的驾驶行为,为行驶安全埋下了重大隐患。
3月1日,记者又通过Uber预约到陈师傅驾驶的比亚迪专车提供的拼车服务。据陈师傅介绍,自己刚入职三天,其入职时并未提供无犯罪证明,仅培训了一天就已上岗。“虽然要求三年的驾龄,但有朋友未满三年也拿到了专车驾驶员资格。”由于提供的是拼车服务,记者就坐副驾驶位置,并未被提醒系好安全带。
同乘的女乘客告诉记者,专车已经成为她上下班的主要交通工具,通过体验多家服务公司,她认为行驶安全问题应得到主管部门的关注,不要让专车变“飞车”。“目前,不规范的驾驶行为成普遍存在的问题,作为专车,应该在提升服务质量的同时,更加注重乘客安全。专车平台要严格按照规定对司机身份进行审核,一旦行业鱼龙混杂,市场就会乱。”对于拼车服务,该女乘客表示,与陌生人同乘,安全存在隐患。
记者采访多位市民得知,自去年乐视汽车成为易到用车的控股股东后,易到用车通过奖励形式在上海全面扩张,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记者分别于3月1日、3月2日、3月3日、3月4日通过易到用车预约专车服务。多位司机向记者表示,对于公司设定的入职条件并未严格执行。徐师傅指出,他没有按照公司规定提供无犯罪证明并成功入职。值得关注的是,易到用车吸纳了大量私家车加入,其中有不少外地牌照车辆。此外,为省去租房费用,更有司机租用一部商务车,直接吃住在车上。“高收入就是靠工作时间累积出来的,醒了就开始工作,超负荷运作。”
3月4日早8点,易到用车的陈师傅更为记者上演了一场马路“飞车”,加速、急刹、抢红灯、占用公交车道,限速30公里/小时的路段开出了70公里/小时的速度,着实让记者捏了一把汗。此外,记者注意到,在易到用车系统均提示服务车辆可提供纸巾、饮用水、wifi等,但体验车辆均未配备。
日前,上海市交通委表示,上海提出约租车行业应依法、规范发展。其中要求人员规范,做到约租车公司对司机年龄、驾龄、过往驾驶记录等设置明确的准入条件,建立培训制度,统一开展培训,确保所有加入平台的司机在开始服务前,掌握安全驾驶技能,具备足够的安全意识;要求服务规范,对接入平台的车辆和司机,进行严格的安全核查,建立健全服务规范,设置乘客投诉渠道,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安全是约租车服务的第一要务,也是政府部门规范行业的重中之重,然而,记者多日的调查显示,仍有不少约租车公司并未严格执行政府部门规定,监管存在漏洞。对此,业内人士认为,政府在制定规范的同时,还应加大对约租车公司违规操作的处罚力度,只有严格执行才能保证行业的健康发展,更好地为市民提供安全、便利的出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