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团为自发组织、领队缺乏专业知识、监管处于真空地带、户外救援体系尚不完善……
图一:记者向驴友团QQ群管理员咨询领队情况。戴岱/供图
图二:《户外指导员资格证》。戴岱/供图
近年来,户外运动因自由、富有挑战性等特点深受年轻人的喜爱,但因这项运动安全风险较高,所以安全事故频发。业内人士认为,其原因既包括组织机构的不专业、责任意识淡薄、参与者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技能,也包括公共设施和服务不完善、监管不到位等。若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驴友参与登山户外运动时就难有安全保障,户外运动产业也难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本报记者 戴岱
野蛮生长的驴友团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自发组织的登山户外运动,也是最后一次。”回忆起2016年2月21日的那次登山经历,陈红(化名)至今心有余悸。她告诉记者,当天下午,她和34名驴友通过户外探险QQ群相约攀登河南嵩山,下山时突降雨夹雪,路滑难行,他们因此被困在山内。后经当地救援队6个小时的搜救,才下了山。“我们被困时已是深夜,山上的气温降至零下20多度,我们没有携带保暖设备,真以为会冻死在山上。”回想起当时的情景,陈红感到很后怕。
据记者了解,陈红参加的户外运动组织是依托网上论坛、QQ、微信等社交工具自发组织的驴友团。这种驴友团一般由发起人(驴头)在各网站发布出行召集帖,内容包括目的地、路线行程、报名方式等,参与者(驴友)参团没有任何门槛。
3月14日,记者以驴友身份加入北京某驴友团QQ群,看到群管理员发布的4月份活动清单上写着“房山玻璃栈道+鹅卵石无人野山”项目。询问后记者得知,报名参加这个项目不需要任何条件,完全本着自愿原则。“我们是自发组织,没有年龄和性别限制,只要自己愿意且身体健康,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就能参加。”群管理员如此告诉记者。
据记者了解,目前户外运动团体分为三类,一类是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俱乐部;一类是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户外组织;还有一类便是驴友团。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绝大多数驴友团并非盈利性质,所有费用采取AA制,正因为如此,使得这类组织处于监管真空地带。
“目前,法律法规只授权监管以盈利为目的的旅游经营组织活动,这种结伴出行的驴友团则不在监管范围。”山东济南旅游监察支队队长杨传忠说,“只有在发现驴友团以盈利为目的招揽游客,扰乱旅游市场秩序时,旅游监管部门才会处理。”
由此可见,受管理权责归属限制,虽然登山户外运动的发展速度很快且参与人数众多,但其并未被纳入旅游管理部门的监管范围,处于野蛮生长状态。据驴友空间创始人张建图介绍,在组队模式上,驴友团占整个户外运动团体的80%左右。
“户外运动监管遭遇的尴尬局面反映出我国相关法制法规建设的滞后。”北京盛廷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毕文强表示,我国虽然早在2003年就施行了《国内登山管理办法》,并于2007年实施了《旅游资源保护暂行办法》,但迄今为止这些管理办法中都没有涉及对自发组织户外运动行为的监管,也没有明确规定个人遇险时组织机构应承担的责任。实际情况也印证了毕文强的说法。上述QQ群管理员告诉记者:“我们完全采取AA制付费,不需要签订合同,风险自担。”
四川旅游地学研究会秘书长范晓表示,体育与旅游两个概念的模糊是导致相关法律法规难以出台的主要因素。“目前,旅游逐渐向户外运动方向发展,例如一些特色旅游和探险旅游,同时户外运动也有向旅游方面发展的趋势,例如休闲体育运动等。对于驴友自发组织的出游活动,很难界定其是户外体育运动还是旅游活动。”范晓认为,为户外运动制定法律法规,首先应界定服务和约束的对象群体。
事实上,自发组织的户外活动并非没有安全保障可言。“凡是攀登海拔3500米以上的独立山峰,登山之前必须向登山协会申报,经批准后才能开展。”甘肃省户外登山运动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火新平坦言,目前很少有驴友团进行申报,他们组织的登山活动多数属违规行为。“只有对登山活动进行报批,我们才能掌握团队的大概位置,若其遇险才能及时展开救援。”
海拔3500米只是申报的临界点,据资深户外运动领队“唐宋传奇”介绍,大部分驴友团组织的攀登目标都低于海拔3500米,处于申报临界点以下,因此很多组织方根本不申报。
驴友普遍缺乏专业知识
近年来,登山户外运动吸引了大量爱好者的加入。据资深户外运动领队“风无止境”介绍,从全国范围看,2015年参与户外登山类活动的人数比2008年增长了近11倍,但相关专业知识和专业装备的普及却并未与之同步发展。
“许多登山运动爱好者都缺乏户外安全知识,这让登山活动风险很高。”中国登山协会副主席续川说,“例如一些登山者选择在平坦的河滩上露营休息,一旦河道上游开闸放水或夏季大雨引发山洪,登山者就会遇险。”
据“唐宋传奇”介绍,登山户外运动存在的风险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登山者身体健康风险,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外伤等;二是环境因素导致的风险,包括低温冻伤、高温晒伤、蚊虫及毒蛇咬伤、野兽夹夹伤、坠入悬崖、陷入深坑、突发洪水等;三是意外事故,如车祸、遭遇坏人等。
中国登山协会登山户外运动事故调查研究小组编制的《中国大陆登山户外运动事故报告》显示,2008年在登山和户外运动中遇难的人数为20人,2009年增加到44人,2012年增加到45人,2013年增加到48人。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户外运动的发展较为滞后,管理缺乏规范。”华侨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谢朝武介绍,欧美国家对参与自助探险旅游活动的人员实行进入许可制,并按照旅游地的风险等级来为参与者划定资质及设备配备条件,以避免参与者因盲目参与户外活动而发生危险。“我国的情况则不同,很多驴友凭借热情参与登山户外活动,他们既不了解专业知识,也不会自救,所以容易引发安全事故。”资深户外运动领队“戏子”对记者表示。
由于不够专业,很多驴友登山时仅携带普通装备,如水、食品、普通衣物等,一旦发生危险,这些东西很难维持生命。
对此现象,北京蓝天救援队队长“远山”提醒登山爱好者,即使在白天登山,也应携带户外照明设备和质量有保证的通讯设备,以便遭遇突发情况时使用和发出求救信号。
领队素质参差不齐
在登山户外运动中,领队既是团队核心,也是队员防范风险的一道有力屏障,但在现实中,很多领队根本不具备这样的素质。“领队要啥经验啊,就是带着大家一起玩,迷路了大家要一起寻找出路。”在与上述QQ群管理员交谈时记者了解到,他们的领队不过是由体能相对较好且熟悉路线的人担任,并且实行轮换制,“这次出行的路线谁熟悉,谁就是领队。”“这样的领队任职机制极不规范,跟着这样的组织出去活动,安全风险极高。”资深户外运动领队“唐宋传奇”告诉记者,正规领队需要经过专业培训和考核,并持有中国登山协会颁发的《户外指导员资格证》。开展户外活动前,领队应详细了解登山线路情况,如气温变化、路线类型、强度难度等,以及参加人员的身体状况、经验、装备等,撰写活动计划书,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是意外事件应急预案和后备方案等。此外,还要为参加人员购买保险,与其签署责权协议。
记者调查发现,很多驴友团的领队都没有合法资质,其中的很多人还缺乏专业知识。“甘肃曾组织过多次户外领队封闭式培训,内容包括技术技能、野外实践、急救、打绳结等,但效果并不理想,参加人数不多。”甘肃省户外登山运动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火新平说,一些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领队根本不具备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从以往的案例分析看,大多数登山事故的发生与领队主观判断失误有直接关系,包括定向失误、技术操作失误、判断失误、路线选择失误、应对失误、准备不当等。”中国登山协会著名山难专家李舒平表示,若领队专业素养过硬,其可通过事先风险干预避免危险的发生。
户外救援体系尚不完善
登山户外运动安全事故频发,折射出我国户外救援体系尚不完善。据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思敏介绍,美国有专门的高山救援协会,并且协会成员均受过专业培训,取得了救援资质。但在我国,驴友遇险还仅仅依靠公安、消防、当地政府等机构及民间救援志愿者进行救援,这很滞后。
蓝天救援队负责人於若飞说:“进行登山户外运动的环境通常十分特殊,车辆无法通行,救援人员需要背负绳索等救援设备徒步前往现场,如果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救援速度会十分缓慢。民间救援志愿者在能力、水平上参差不齐,再加上缺少专业救援设备,救援效果往往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