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孟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近日发布的全国中医保健素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水平为8.55%,即每100个15-69岁的人中,有近9人具备了基本的中医养生保健素养,了解基本中医养生保健理念和知识,掌握健康生活方式及行为,了解常用养生保健内容与方法。
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巡视员赵明介绍,2014年5月,为提高我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普及中医养生保健基本理念、知识和技能,提升公民健康水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国家卫生计生委共同发布了《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即简称的“中医保健42条”。之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国家卫生计生委共同启动全国中医养生保健素养调查。
此外,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查德忠介绍,此次全国中医养生保健素养调查还有另一个结论:全国中医药科普普及率为 84.02%,其中农村普及率为77.30%,社区普及率为90.77%,家庭普及率为84.02%,基本完成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相应目标(中医药科普知识宣传普及率覆盖全国80%以上行政村、85%以上社区、80%以上家庭)。
调查结果显示,普及率高于素养水平,对此,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监测与评估部主任李英华认为,中医药科技普及率达到84%,说明中医养生保健方法、理论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具有深厚的民众基础,这也是未来开展普及工作一个很好的条件。而中医养生保健素养水平比较低,有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中医很多知识的表达来源于古文,甚至里面还有一些生僻的字,大家认识理解很难,所以在传播上存在一定困难。第二,中医药理论的博大精深,比如气血阴阳、脏腑经络、辩证论治等,中医有自己的一套诊断、治疗、预防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常人不易掌握。
李英华表示,这就要求在开展群众健康知识传播时,需把中医比较晦涩难懂的语言通俗化,用老百姓能听得懂的语言传播;另外把一些古代疾病的名称和现在疾病的名称相对应,这样就能增加传播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