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清明节气忌“发物”多饮茶
作者:张鹏
图片


    ■本报记者 张鹏
  在农历每年三月初一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为清明节气,表示春季时节的正式开始。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在中国古代,人们将清明节气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在雨后的天空中可以见到彩虹了。
  清明时节养生对身体健康有重要意义。此节气中不可对肝脏进补。古人所谓“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如能不食此五脏,乃顺天理”。因为肝属木,木生火,火为心,在此节气中心脏会过于旺盛,所以这一段时间是高血压的易发期,对此要高度重视。其次,旺木伤金,金为肺,所以这一节气对呼吸系统疾病也要予以高度重视。专家建议,此时节可多饮一些“明前茶”,以起到养肝清头目、化痰除烦渴、提神醒脑的作用。也可选择具有疏散风热、清肝明目功效的菊花茶饮用,不但可以养肝利胆、疏通经脉,还可借此将一个冬季积存在体内的寒邪散发。
  清明时节是多种慢性疾病易复发之时,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发物”。所谓“发物”,从中医角度上讲就是指易动风生痰、发毒助火助邪之品,如海鱼、海虾、海蟹、咸菜、竹笋、毛笋、羊肉、公鸡等。清明是人之阳气生发的难得时段,中医认为,体内肝气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常言道,过犹不及,如果肝气过旺,会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还可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所以专家提醒,有慢性病的人在清明节气时要忌口。
  尽管清明“春瘟”流行,但也不可闭门不出,更不可在家坐卧太久。中医认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所以应该保持乐观的心情,经常出去到森林、河边散步,多呼吸新鲜空气,并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但在参与户外活动时,衣着要适当,预防感冒。清明时节,人们开始除去冬装,轻装外出,但往往容易衣着单薄,遇上阴雨绵绵的天气,就应及时添衣,防止受寒、淋雨。外出要随带雨具,防止淋雨而感冒。晴天外出和运动易于出汗,出汗后要及时换衣服,保持温暖干燥。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9 版:食药】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清明节气忌“发物”多饮茶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