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迎接我们共同期待的品质生活
作者:李建


  品质消费正成为消费变革的新趋势。数据显示,消费智慧不断“升级”的消费者对产品与服务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国消费者协会不久前开展的“听消费者说”专项调查发现,约有51%的消费者认为国产产品需要更好地改进“质量可靠性”。通过强化供给侧改革,利用“中国制造”和“中国智造”的双重优势提升产品品质,满足消费者畅享精致生活的需求,正成为普遍共识。
■本报记者 李建
品质消费悄然升温
  “撇下石家庄市中心的大房子而选择暂时相对边缘的新城,我和爱人每天上下班要多花20分钟时间,但新小区55%的绿化率和精心设计的溪流景观,却平添了几分诗意栖居的悠然。”
  4月15日下午,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青年教师沈薇(化名)向《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述说迁居原因的时候,一家人第二天出游的行囊已经打点妥当:食物、水、可以收纳垃圾的大号环保塑料袋。
  从儿子5岁开始,每月至少一次的城市周边郊野山水自驾游、每年至少一次的国内外经典景点自助游,已成为沈薇一家的必修课。沈薇的爱人杨先生是石家庄一家商业银行的中层主管,年收入大约30万元,而因为酷爱旅行,一家人每年至少因此花费三四万元。
  花费年收入10%以上的钱用在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上,杨先生认为这是追求生活品质的必需花费。而和坚信“只有一辆性能优越的车才能有效扩大生活半径、只有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才叫享受生活”的丈夫不同,沈薇自己对生活品质的理解是简单随性。
  曾经有过一段“追大牌”经历的沈薇现在越来越看重产品和服务的“内外兼修”:比如买衣服,不一定是大品牌,但必须要舒适、安全、有内涵。材质要简单纯粹的棉麻丝毛,做工要匠心独具、精细讲究。
  类似沈薇一家的消费理念变化,其实是部分中国消费者从简单的实际需求型消费、崇尚品牌的“符号型消费”逐渐向品质型、精致化消费迈进的一个缩影。
  国内某市场监测机构2012年发布的《中国品质人群生态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曾如此勾勒“品质人群”的消费特点:有一定收入基础、爱生活、爱旅行、重视品牌、追求不同领域的时尚、热衷环保、有足够大的生活半径、追求家庭与工作的平衡、有持续的兴趣爱好。
  《报告》认为,被认可的具备“品质感”的品牌,需要在外观、设计以及传递出来的品牌文化等多方面都带给消费者良好的体验,其中最重要的是舒适(54.6%)、高档(50.4%)以及安全(46.4%)。理智而从容的品质消费观念和行为,将在此后的5至10年间引领整个社会消费从品牌化、符号化向“品质化、精致化”转型。
  虽然品质消费要有一定的收入基础做保障,但消费品质并非简单意义上的高端或所谓的“轻(度)奢(华)”。中消协副秘书长董祝礼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供给角度说,品质消费既包括中高端商品的供给,也有日常生活用品的品质提升。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为提升生活品质买单,尝试有利于绿色、环保、健康消费的产品。
  中消协“听消费者说”调查结果显示,过去一年,超过八成的消费者购买过节能家电、无公害或有机食品;六成以上消费者购买过绿色家装建材;同时,日常消费中,质量及功能、安全与健康成为消费者最关注的因素,占比分别为57.4%和46.9%。而对于未来一年内的消费需求,42.7%消费者表示最想购买智能电视,同时有29.8%和27.9%的消费者倾向选择智能洗衣机和空调。
质量短板影响消费升级
  新房装修最怕装修材料甲醛浓度超标,河北省廊坊市民冯先生为此专门挑选了一家装修公司代理的知名品牌“零甲醛”木地板,但没想到还是被坑了。
  4月19日,刚刚参加完庭审的冯先生告诉《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当时装修公司和某品牌地板代理商提供的宣传册和网站上均宣称该木地板具有“100%不怕水、不长白蚁、零甲醛、超静音、耐刮、耐地热”等6大特点。
  然而,冯先生装修后先后请两家检测公司检测,结果都是主卧、厨房甲醛浓度超出参考标准。房间里还没有摆放任何家具,墙面涂料经检测也没问题。冯先生致电该品牌木地板厂家,对方回复称冯先生提供的该产品批号有误。冯先生认为,装修公司和代理商卖给他的“零甲醛”地板是冒牌货。
  类似冯先生这样被“绿色环保”“零甲醛”等噱头忽悠的情况并非个案。中消协2015年投诉统计分析显示,房屋建材类问题仍是维权难点,商家虚假宣传、夸大建材功能问题高居建材类投诉之首。
  中消协消费指导部副主任皮小林告诉记者,“听消费者说”调查报告显示,消费者对于绿色消费产品满意度评价并不高。相当多的消费者反映购买的绿色消费产品存在价格高、品质差、虚假宣传等问题,从而让家居品质消费大打折扣。
  北京消费者陈先生购买了一辆知名品牌SUV,开到8000公里时出现了两次倒车熄火现象,去4S店升级程序、清洗油嘴后,问题始终无法解决。目前,已经连续出现7次相同的故障,这让喜爱自驾出行的陈先生郁闷不已。
  记者从中消协了解到,有关汽车的投诉正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增长而大幅攀升。2015年全国消协组织共接到汽车类投诉30529件,比上年增加6891件,增幅达29.1%,排名从2014年的商品类投诉第三位升至2015年第二位。
  皮小林认为,无论是作为居家出行的交通工具,还是扩大生活半径、提高生活品质的“助手”,汽车类投诉的大量存在,都将掣肘生活品质的提升。
  记者梳理“听消费者说”调查结果发现,从未来消费新趋势与新动向角度研判,消费者虽然对国货有较高购买意愿,但购买动力尚不足,特别是购买家用轿车和化妆品时,还是倾向于选择进口产品。同时,51%的消费者对家用电器、智能手机、奶制品、家用轿车和化妆品等国产产品提升品质寄予厚望。“虽然品质消费的意蕴指向丰富,包含消费体验、品牌文化与内涵等多元化追求,但质量可靠性是根本,离开了质量保证,一切都无从谈起。”中消协副秘书长栗元广告诉记者,从2015年投诉统计分析来看,有关质量性质的投诉比重有所减少,但数量却在增加,这意味着部分国产产品质量可靠性不足,有可能限制消费力旺盛人群的消费选择。曾一度出现的国人赶赴海外排队“爆买”奢侈品,甚至疯抢智能马桶盖、高档电饭锅的现象,说明供给侧出现了“短路”,造成品质消费与购买需求无法在国内得到充分释放。
  栗元广认为,从消费角度而言,品质消费升级还应该包括消费行为品质升级,比如消费行为的绿色环保、科学理性。而这一点,很多消费者还需补课。
  中消协“听消费者说”调查结果显示,日常消费中消费者对于绿色环保的关注度仅为28.2%,同时约有45.1%的受访者坦陈在“垃圾分类处置”方面做得最不好。董祝礼分析说,品质人群的日常消费更具环保意识,他们认为环保也是品质生活的重要体现。而现实情况说明,多数消费者绿色环保意识还有待加强。
共同努力拥抱品质生活
  “品质和服务是决定消费者最终是否购买的决定性因素。品质消费升级,落点是产品与服务供给的结构性改革。而变革的有效路径应该是借助‘互联网+’力量,通过技术改造、产品升级、结构优化和服务管理,打造‘中国制造’和‘中国智造’双重优势。”中消协副会长、秘书长常宇认为,经营者要牢固树立“消费者至上”理念,自觉转变“卖方市场”心态,主动了解消费者需求,拥抱“买方市场”。同时,经营者还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和品牌意识,在市场竞争中加速提质增效,在优化服务中塑造品牌形象,充分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让消费者不出国门就能享受国际化的产品和服务。
  品质消费的主体必将是拥有高品质消费行为的消费者。常宇呼吁全社会大力培育新消费理念,大力普及科学、健康、可持续的消费知识,引导广大消费者自觉远离不科学、不文明、不环保的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通过提升新消费理念,拥抱品质生活。
新消费 我做主
本栏目由中国消费者协会支持指导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要闻·综合】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迎接我们共同期待的品质生活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