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听 是家庭医生在敲门
作者:李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一:从2012年开始,石家庄市卫计委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试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模式。

图二、图三:家庭医生从以往的坐等患者上门,转变为主动上门为患者服务。
■本报记者 李建 文/摄
  “杜大夫,今天是不是该量血压了,我这就回家去。”“不急,您回家先歇上半小时,不然量了也不准。这菜我先帮您拎会儿吧,上岁数了可别累着。”
  6月7日,是河北省石家庄市裕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杜聪聪入户随访的日子。从中心所在的礼让街走到600多米外的工农路72号市建行宿舍,这样热情的寒暄和问候一路未断。“要是周末,熟人会更多。”杜聪聪对随行的记者说。
  此前一天,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计委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实施。
  几个月来,国家、省、市密集释放的一系列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让杜聪聪这个拥有8年专业医学背景的青年执业医师对自己的未来越来越充满信心。
居民健康守门人
  家住礼让街联邦名都小区的陈大爷家是杜聪聪入户随访的最后一站。90岁高龄的陈大爷患有心脏病和腰椎病,这次检查,杜聪聪发现老人的心脏出现了频发室性早搏,于是对老人平时服用的药物进行了及时调整。“像陈大爷这样患有慢性病、行动不方便的高龄空巢老人,不可能病情一出现变化就去大医院排队就诊,这就要求家庭医生的定期随访和专业指导要跟上。”杜聪聪边跟陈大爷的老伴儿刘奶奶交代平时该注意的问题,边抽空回答记者的提问。
  80多岁的刘奶奶拉着杜聪聪的手仔细倾听,不时提问,眼神里满是熟络和依赖。杜聪聪则一遍一遍地解释、叮嘱,不厌其烦。
  如果不查出诊记录,从2014年1月签约到现在,这样的情景到底有多少次,杜聪聪自己也记不清。除了定期随访,陈大爷和老伴儿身体稍有不适,杜聪聪接到电话后,就会背着出诊包出现在老两口面前。
  从2012年开始,石家庄市卫计委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试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模式: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分片包干,网格化管理,每个社区卫生中心组建若干团队。通过与社区居民签订协议的方式,把社区向居民提供的健康服务内容固定下来。
  用石家庄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主任赵立峰的话说,家庭医生提供的是居民健康守门人的任务:免费建立居民健康档案,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免费提供妇女及儿童保健,高血压、糖尿病慢性病管理等12类45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家庭医生还可以通过绿色通道免费联系大医院专家或向上级医院转诊。
  2014年后,这一模式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全面推开。目前,石家庄全市已组建家庭医生团队547支,签约45.3万人。
折射医改路径
  一个栖身居民小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40多人组成的7支家庭医生团队,它存在的意义是否仅是让街坊四邻图个“方便”?自打来到这个从街道卫生院发展起来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个问题就一直困扰着杜聪聪。
  一次陪人看病的经历让她似乎找到了答案:
  3年前,杜聪聪一位好友的婆婆因头晕伴左侧肢体无力需到石家庄某省级三甲医院做专业检查。早晨7点半开车出门,临近医院两站地就开始堵车,9点到达医院,找到一位在该院神经外科就职的同学帮忙,直到下午两点半才检查完。而5个多小时的等候,杜聪聪及好友与门诊大夫的交流,不到5分钟。
  漫长的候诊时间里,杜聪聪通过与其他患者攀谈发现,很多患者的病情其实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可以“搞定”,但人们还是一边抱怨看病难,一边往大医院挤。“看病难、看病贵,从另一个方面凸显了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存在的价值。”裕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罗波对记者说,她在该中心工作了近30年。
  罗波说,从最初只有两间平房的街道卫生院,到1998年改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再到2004年升级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单位的变化让她看到了政府推进医改的路径与决心:“通过夯实社区卫生服务基础,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均衡医疗资源,最终解决大医院拥堵不堪、城乡居民看病难的顽疾。”
担心人才流失
  拥有河北医科大学5年临床医学系统学习、3年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的教育背景的杜聪聪,如今已是单位公认的“顶梁柱”之一。
  然而,担心杜聪聪“走人”一直是罗波的“心病”:“目前,杜聪聪每月的工资奖金加起来只有3000元。远低于大学同学的平均收入水平,甚至在基层县医院工作的同学,月收入也是她的两倍。”
  杜聪聪的工作量可并不小。罗波告诉记者,目前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仅有40多名医务人员,签约服务的居民达2100多户。
  而家庭医生服务工作在整个中心工作的“大盘子”里,只是很小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该中心还肩负着辖区十几个大型小区、3万多社区居民的基本医疗和预防接种、计生指导、65岁以上老年人管理、慢性病患者管理、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国家医疗卫生的普惠政策千条线,但到了基层,大都只能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一根针里穿。”罗波摇着头说,由于工作量大而工资收入又较低,近年来,该中心好几名业务骨干“奔了高枝儿”。
  罗波认为,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府还应进一步加大对社区卫生机构的投入,除了硬件设施的投入,还包括建立并完善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的好机制。“要留住人才,当务之急是让家庭医生的收入再高点儿”。
推进签约服务
  改变以往以医院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就意味着要有更多、更好的家庭医生从以往的坐等患者上门,转变为主动去敲患者的家门。
  记者了解到,为了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降低社区卫生机构就诊医保起付线已经提上河北省和石家庄市卫计委的议事日程。而这一政策如果落实,将会有很多此前因为医保问题而不愿选择到社区卫生机构就诊的人,愿意和家庭医生签约“看小病、治未病”。
  居民黄大爷的话很有代表性:假如到社区看病的人均费用是40多元,而医保报销的门槛是50元,这肯定会影响大家签约的积极性。
  “如果能够更好地建立家庭医生与社区居民之间的互信与依赖,其积极意义还不止于‘小病不出门’,给大医院‘减负’。”石家庄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主任赵立峰认为,家庭医生提供长期、持续、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还将有助于居民养成更科学的健康管理习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避免“小病成大病”。
  6月7日下午5点,记者随杜聪聪回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听罗波主任说,再有几个月,政府投资购置的新办公场所将启用,中心从此摆脱租房办公的时代,而硬件的改善,将大大提升社区居民的就医环境。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新消费·观察】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听 是家庭医生在敲门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