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说道
自助图书馆消失的尴尬
作者:周慧虹


    ■周慧虹
  日前,在广州市,由天河区某政府部门出资购买服务的13台自助图书馆,在3年合同期满后被全部悄然撤掉。据悉,自助图书馆落成初期,一度出现千人争相办理读者证的 “盛况”。可惜好景不长,在随后的日子里,自助图书馆迅速被人遗忘。这一局面,与自助图书馆中图书数量有限、更新滞后、借阅不便等原因相关。
  与传统图书馆相比,自助图书馆在服务公众阅读方面无疑更具便捷性。它形体不大,设施先进,运营成本也相对较低,能够根据城市发展规划以及市民的文化层次、居住状况等,进行合理布局,进而较好地实现公共阅读的“零距离”服务。有条件的城市将传统图书馆与自助图书馆资源结合起来,统筹协调,优势互补,在当地营造书香氛围,推进全民阅读活动也就有了良好的“硬件”基础。
  但是,同时应当看到,再先进、完善的硬件设施,要使之发挥应有功效关键在人。拿消失的广州天河区自助图书馆来说,图书数量有限、更新滞后、借阅不便等问题,皆可归因于人为因素导致经营管理不到位,这使得自助图书馆的优势无从显现,自然也就直接影响到了公众的阅读服务体验,影响到他们与自助图书馆的“亲密”接触。
  广州天河区通过政府部门出资购买服务方式,设立自助图书馆方便当地居民享受文化消费权利,有其可资称道之处。但问题在于,政府职能部门不能仅限于花钱购买公共服务了事,还应对文化服务细节做出必要约定,通过持续有效的跟踪监督,确保所购服务在品质上不打折。否则,从某种程度上讲,不仅造成了财政资金的浪费,也可能使公众觉得有作秀之嫌。
  培养公众的阅读习惯,既需要加强引导,也需要地方政府部门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实实在在的便利化服务。公共阅读现状与社会预期目标之间,确实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但从天河区自助图书馆设立之初,千人争相办理读者证的“盛况”可以看出,还是有不少人对阅读持有热望。政府相关部门不能因为自身履职上的不到位,消解了公众对政府的期许、对阅读的喜好之情。
  一座城市的公共文化阅读水平,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城市的文明程度,也反映着职能部门的管理智慧。推进全民阅读,各个部门可做的工作很多,只是无论如何,把工作做深做细,少些不必要的尴尬,多些感受得到的周全,收获的才能是公众的热捧与赞许。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新消费·观察】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自助图书馆消失的尴尬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