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蔚
“错过今晚,错过北京!”这句话听着让人肝儿颤,但其却在6月14日成功刷爆笔者的微信朋友圈。因为这一天,北京各大商住房的销售员和房产中介都在传播 “官方内部消息”:“北京市所有商住项目从6月15日起全部停止网签,7月1日开始限购,再不买就没机会了!”一条谣言,导致北京商办类产品在9天时间里实现签约227亿元。而官方机构发布的辟谣消息中,也并未对商住房的未来走向给出明确信息,这也给业界留下更多遐想空间。
这次事件听起来像一场闹剧,借机成功“出货”的开发商笑得合不拢嘴,听信忽悠连夜抢房的置业者们心里很没底,尤其是北京顺义区某开发商判断失误,花费2亿元契税成本把房产买到自己名下,或将成为业界笑柄。其实,对于此次乌龙事件,开发商也好,置业者也罢,都有被戏弄的感觉:“这是谁在逗谁玩儿呢?”此事过后还留下一连串疑问:商住房未来还会限购吗?政府对商住房的政策调控红线在哪里?买商住房未来还能不能保值增值?对不起,没有人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但商住房政策云里雾里不明朗,让人们很没有安全感则是事实。
商改住项目一方面满足了资格被限消费者的投资需求,另一方面以低于总价的优势吸引了年轻刚需自住型购房者,在北京住宅项目稀缺的大背景下,其最终大行其道。但是,如果将违背政策擅自商改住归结为开发商在利益驱动下的铤而走险,显然并不全面。北京的地价高企有目共睹,不拿地,公司就没活儿干;拿地,能不能赚到钱还是未知数。原本政府在土地出让时配置了大量商业办公土地,期望开发商能够引入产业人才,带动区域快速成熟;但事与愿违,区域市场对商业、写字楼并没有那么大的需求,特别是处于远郊的区县。为此,开发商不得不做出资金回笼最稳妥的办法——商改住。
其实,北京市实行全面商住房限购具有几方面的合理性:一是这个事情早就该管,一直没管;二是通州这么做了,其他区县不这么做,通州就会觉得不公平;三是北京限制和疏解人口是以土地管人口,商改住等于放松了人口疏导的政策力度。
多家开发商表示,公司已经“假设这个事情早晚会发生”,为此开始琢磨应对策略。前车之鉴不远,通州商住房限购出台之前,就有大胆的企业采取了应对措施,结果成功绕过限购;有的公司动作太慢,或者将信将疑,最终将几十亿元资产砸在手上,不知道该怎么办。
可以预见的是,传言虽然暂时终止,但这台商住房限购大戏却还未落下帷幕。
截至本期,“商住房,楼市监管新焦点”系列报道结束。今后,我们将密切关注北京商住房市场的最新动态、政策,及时报道,为消费者购房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