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桑雪骐
给购买的商品或者服务做出差评之后,电话骚扰、短信轰炸都是轻的,有女乘客给专车司机做出差评,个人信息却被挂上黄色网站;用户给送餐店家差评,却遭商户上门理论并发生肢体冲突……对此,有专家认为,要根治差评恶意骚扰问题,不仅需要电商平台动用“家法”,同时,也需要整个社会诚信机制的尽快健全和完善。
前不久,两件因差评被恶意骚扰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6月23日上午9时,岳先生在“饿了么”订餐平台的一家店铺订了一份外卖,“距离不到300米,却等了62分钟才送到。”一怒之下,他给了店家一个爆粗口的差评。两天后的晚上,他在家门外被店主砍伤,受伤的手指缝了19针。广州的一名女大学生因给一快车司机打了一星差评,司机竟然编造与女大学生开房的信息,发布在某色情网站,并公布了其手机号码和微信头像。
其实,因差评带来的恶意骚扰一直就存在,以前大多是以骚扰电话、短信轰炸,甚至邮寄冥币等物的方式存在;而O2O的快速发展,在使得商品和服务更加贴近消费者的同时,恶意骚扰也成了潜伏在消费者身边的贴身隐患。据阿里巴巴集团客户体验事业群相关专家表示,在网购投诉中,此类“恶意骚扰”的投诉约占整个消费者投诉的8%,严重影响了消费者购物体验。
北京汇佳律师事务所主任邱宝昌认为,网购由于其非现场交易的特点,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较之现场购物有很大的局限性。电商平台企业是构建诚信网络交易环境的第一责任人,因此应该尽其所能保证信用评价的客观真实性,保障消费者不受错误信息的误导,保护他们的人身权益不受损害。
针对恶意骚扰问题,各大电商平台均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如淘宝网在今年6月出台新规,将“恶意骚扰”条款调整为“恶意骚扰,是指会员采取恶劣手段对他人实施骚扰、侮辱、恐吓等,妨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相比2012年的条款,增加了侮辱、恐吓两种情形,管控范围进一步扩大,并增设“主动外呼取证”环节。据介绍,综合实际发生过的案例类型,淘宝客服团队考虑到实施恶意骚扰行为的人往往匿名,或者不断变换身份,比如过去遇到“呼死你”,单个消费者往往存在举证困难,无法证明骚扰短信、电话就是来自某一卖家的情况,淘宝小二根据消费者的投诉,将基于高度概然性原则,主动联系该卖家的过往消费者,并结合卖家的前科记录、服务数据等做出决定,对于一般违规行为将实行店铺屏蔽、限制发布商品等处罚,严重违规的,将被查封账户。
需要指出的是,“恶意骚扰”条款中提到的“会员”是指买卖双方,只是目前还没有买家骚扰卖家的案例发生。据统计,自今年6月新规生效以来,淘宝小二共计对66个卖家进行外呼取证,最终对14个“极品卖家”做出处罚。
据了解,目前几家主要的叫车软件则相继采用了虚拟号码保护的技术,以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避免恶意骚扰的现象发生。
但是,邱宝昌也指出,由于目前我国社会信用评价机制尚不健全,信用记录存在孤岛现象,因此被电商或O2O平台封号的商家或个人完全可以换个“马甲”在其他平台继续开店或运营。因此,对于实行恶意骚扰的企业或个人,不仅需要电商平台进行严格监管,对于违法和违规行为,相关部门依法进行严厉处罚之外,必须尽快建立失信联合惩戒、守信联合激励机制,才能使相关问题得到有效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