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你了解运动过度的危害吗
作者:张鹏
图片


    曹丽娟制图
■本报记者 张鹏
  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但在三伏天锻炼,还真得“悠着点儿”。眼下虽已入秋,但天气依然炎热,正是运动性猝死的高发季。就在8月11日,天津泰达99梯队7号球员闫安楠在训练后倒地休克,送往医院急救无效去世,年仅17岁。7月19日,在佛山举行的一场篮球比赛中,一名球员突然倒地,后经抢救最终死亡。7月4日,上海一名20岁的花季少女在健身时突然死亡。而在今年5月,罗马尼亚的外籍球员、26岁的艾肯上场仅7分钟,在没有对抗的情况下突然倒地,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几起猝死事件迅速在社交媒体上流传,并引发了一场关于“如何合理科学运动”的大讨论。运动有促进健康的一面,也有摧毁生命和健康的另一面。那为何运动猝死防不胜防?猝死的原因又有哪些?我们该如何更有效、安全地开展运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业人士。
猝死多缘于心脏病
  猝死,指表面健康或病情基本稳定的病人发生了预料不到的、突然的心搏、呼吸停止,并于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而运动猝死一般是指在运动过程中或运动后30分钟内发生突然的、非外伤性的死亡。相关研究表明,平均每11万个运动小时就有一次猝死发生。运动猝死多发于19至35岁的青壮年或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其中,猝死的青壮年平常大多有体育锻炼的习惯,猝死时还在进行强度较大、时间较长的体育锻炼。
  相关数据显示,80%以上运动性猝死为心源性猝死,即由运动诱发潜在的心脏疾病导致的,致死的直接原因最常见的是室颤,而室颤可见于多种心脏病,其中包括肥厚性心肌病、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心肌炎、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等。“人在剧烈运动时全身耗氧量大幅增加,会产生一种亢奋感,这是因为副交感神经张力降低,交感神经张力加强,运动激素不断上升后刺激心跳增快的结果。这时,房室传导的改变使得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舒张期缩短,血流入冠状动脉的时间也变短。与此同时,机体出汗和脱水导致体内电解质浓度变化。”北京健宫医院主治医师李东超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正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于心脏,加重本身就不健康的心脏负担,从而诱使心脏病发,发生猝死。
  研究表明,约两成的竞技运动员左心房内径增大,超过四成运动员左心室舒张末径超过正常上限,室壁厚度也随之发生适应性改变,过半数运动员的心电图不在正常范围内。心脏一定程度的扩大、肥厚和心率减慢是运动员心脏的职业性表现,但心脏的这些适应性改变很可能成为危及运动员健康,甚至诱发猝死的根本原因。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医生褚余光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采访时则表示,50岁以上的运动猝死者绝大多数都有冠心病,剧烈运动时汹涌澎湃的血流冲击着冠状动脉上的脂肪斑块,最终将其从动脉壁上冲下来,堵塞远端为心肌供血的小血管,此时心肌缺血,室颤发生,导致猝死。而对于年轻的猝死者来说,猝死则主要由肥厚型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冠状动脉畸形、马凡氏综合征、心脏瓣膜和心肌传导系统疾病所引起,死亡的直接原因是心脏骤停。“有的年轻人不知道自己有心肌炎,一下子运动过猛了,出汗特别多,电解质丢失严重,血压急剧下降,就有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褚余光说。
大运动量是把双刃剑
  专家告诉记者,运动性猝死并非运动本身导致,而是高强度持续的运动成为触发因素,诱使有潜在疾病者发生呼吸心跳骤停,导致突然死亡的。大运动量的运动是把双刃剑,它可以使人们的身体素质更加强壮,但是长期超负荷的大运动量,也会导致人的心血管产生特异性变化。
  一项统计显示,在马拉松比赛中,50%的猝死发生在最后1至2公里路程,这往往是运动员进入了冲刺阶段,运动强度显著增加所致。而相关研究也发现,大运动量项目运动猝死的发生率比较高。从世界范围来看,足球和马拉松比赛是猝死率发生比较高的运动项目,其中足球运动员是所有运动员中猝死率最高的,占猝死总数的30%以上。
  由此可见,运动的风险与运动的强度有直接关系,过高的强度使得运动风险急剧增加,甚至猝死。那么,在运动中我们如何保证安全呢?按中医的养生之道,凡事太过和不及都不好,所以在运动时应该讲究一个“度”,除了注意防止身体意外受伤外,更重要的是对运动负荷强度和运动时间的把控。
  有运动生理学专家指出,掌握“度”涉及到“阈限内负荷”的问题。体育锻炼的最佳效果是在有机体处于最大摄氧量和最大心搏量的时间,这时各组织器官都能获得最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有机体处于充分受益状态,也就是运动时心率在每分钟120至180次的生理负荷,即“阈限内负荷”。如果运动强度超出了“阈限内负荷”,心率就可能过快,导致心脏每搏输出量减少,无法满足所需要的血氧供应。而运动长时间超过生理负荷,人体可能产生心肌衰弱,引起血压下降,心率加快且微弱,出现头晕、呕吐、面色苍白、极度疲劳等症状,甚至猝死。
循序渐进防疲劳
  其实,运动性猝死并非简单的运动过量,而是在运动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造成对呼吸、心跳和神志三项生命体征的损害。采访中专家们认为,作为无专业人员陪伴的普通健身人群,不建议挑战运动极限。
  而李东超指出,运动之前的热身也很重要,这一点往往被不少人所忽视。心脏就像一个泵,供血上不去,就可能发生意外,如果不做热身运动,一上来就突然加大运动量,心脏就有可能供不上血。因此,运动前要做充分的热身活动,让心脏和各个器官有一个接受和准备的过程。
  运动后,特别是剧烈运动以后,不宜马上蹲坐休息,而应做整理活动。李东超指出,运动后若立即蹲坐下来休息,会使下肢血液回流,影响血液循环,严重时可能产生重力休克或猝死。因此,每次运动结束后应调整呼吸节奏,步行甩臂,促使四肢血液回流入心脏。
  此外专家还认为,伤后、病后、身体不适、疲劳、失眠、感冒、发烧时参加运动,也容易发生运动性猝死,这时最好减少剧烈运动。如果在运动过程中身体感到不适,应立即终止运动并到医院进行检查。同时,运动中要留意观察自己的脉搏情况,若脉搏突然变快,就要适当放慢运动速度。
  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运动者在设定运动计划时都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一些年轻的运动者更喜欢超负荷运动,挑战自己的极限,运动完之后一般都是大汗淋漓。李东超说,除了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外,还要注意循序渐进。每个人每天的状态都是不一样的,状态不好时,应降低运动强度。而对于没有经验的初期锻炼者,需要关注自己的疲劳程度并不宜过度疲劳。总之,普通人群还是要抱着娱乐的态度参与运动,尽量不要和人比赛、竞争,逞一时之强。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9 版:健康】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你了解运动过度的危害吗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