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于凯专访
■本报记者 李方 文/摄
在2016泰达论坛会议间隙,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于凯,就行业内关注的热点问题,接受了媒体采访。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进程的不断加快,企业在各地推广新能源汽车遇到了新能源补贴障碍。对此,很多企业极其关注。于凯书记严肃指出,“新能源车骗补”现象,是由于地方保护造成的。它严重破坏了市场公平、阻碍了技术进步、限制了行业创新、抑制了市场的激励、倒逼和筛选作用,造成新能源汽车市场人为割据,危害巨大。
为建立统一、公平市场,建议调整地方补贴环节,创新政策支持方式,引导地方支持重点逐渐从车辆购置环节向使用环节倾斜。如根据车辆实际的充电量或纯电行驶里程给予补贴。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新能源汽车碳配额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汽车业内议论纷纷。
于凯表示,基于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实施新能源汽车配额管理,是推动新能源汽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度创新,也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减排的新亮点。美国加州零排放汽车积分制,在推动电动汽车发展并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效果显著,值得我国借鉴。他认为,能在供给侧形成新能源汽车发展强约束机制,实施简单并充分发挥了市场作用。企业可以通过生产新能源汽车达到配额要求,也可通过配额市场向多余配额的企业购买,政府可掌握一定配额或通过财政资金回购部分配额用于调控。
随着我国汽车市场迅速发展,进程不断深化,汽车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是怎样的?于凯以精准的观点判断:
从市场来看,汽车行业进入新常态,呈现中低速增长。未来可能年均增长5%左右。到2020年,预计产销3000万辆。另外,由于消费升级特征明显,乘用车中SUV持续保持高速增长;
从技术来看,汽车产品将呈现“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
从产业趋势来看,传统汽车产业与IT、信息、能源等产业的融合将加速;
从国际化来看,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和自贸区战略的逐步实施,汽车产业国际化程度将进一步提升。
前一时期,拉美汽车安全测试中心(Latin-NCAP)公布了汽车碰撞测试结果——比亚迪F0在车型评价测试中获得了“零星”。这一消息传回国内公布后,一时间成为舆论热点。
一些国内媒体不但质疑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安全性,还进而质疑中国C—NCAP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面对这样的问题,于凯略一思忖回答说,各国对于车辆安全性能的要求,会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等情况有所不同,Latin-NCAP碰撞试验得到“零星”评价,并不能说明这款车型不符合当地国家标准。这次报道的碰撞车型存在减配现象,没有安全气囊等配置,如果不减配,配置了安全气囊,这些车型在碰撞试验中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于凯书记介绍说,其实不光是中国的自主品牌,很多国际知名品牌的车也得了“0星”。
对于C-NCAP的情绪化指责,于凯淡淡回应说,C-NCAP测试规则,一定要符合中国国情。
据于凯介绍,C-NCAP已经比国家标准更为严谨和苛刻,与国际水平一致。C-NCAP还将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进行完善。
前几天专程来华参加活动的GLOBALNCAP(全球新车碰撞测试组织)秘书长大卫·沃德先生对C-NCAP予以高度评价,认为C-NCAP标准不亚于欧洲标准,水平居于全球前三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