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 持续加强市场监管
图:青岛市行政审批大厅工商注册窗口。
■本报记者 王照重 文/摄
近日,《中国消费者报》记者从山东省青岛市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工作座谈会上了解到,今年以来,青岛各级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工商总局、山东省工商局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围绕工作大局,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持续加强市场监管,大力整顿消费市场秩序,切实抓好干部队伍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降低门槛
助力民众创业
青岛市工商局党委书记、局长孙海生告诉《中国消费者报》记者,今年以来,青岛继续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出台“商事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管理办法”,在全省率先实施住所申报承诺制和席位注册制。着力推进登记注册便利化,在黄岛区、平度市、高新区开展全程电子化登记和电子营业执照试点,在胶州市开展企业简易注销改革试点,市场准入、退出机制更加便捷有序。扩大“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成果,累计发放和更换新版营业执照20.5万张,登记窗口服务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截至7月底,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10.47万户,市场主体总量达到99.86万户,同比分别增长11.26%、19.13%。
9月6日,在青岛市政务大厅,记者看到前来申请注册公司的张女士填写了“住所(经营场所)承诺书”后,便到工商注册窗口办理公司登记注册了。她告诉记者:“我的经营场所是旧房子,产权证等资料都不齐全,按照原来的规定,办理公司必须提供产权证明和房屋租赁合同,这一条就把我们这类人员给挡在门外了,现在新政策特别好,我们终于可以办下来执照,合法经营了。”记者从青岛市工商局了解到,8月1日开始执行“住所申报承诺制和席位注册制”后3天,全市据此规定注册了1000多家公司。
记者在青岛市工商局高新区分局了解到,民众在高新区申请注册企业可以通过网络提交申请,工商登记注册人员线上进行审核,企业和工商部门通过快递寄送登记申请材料原件和营业执照,完成登记注册的全部过程,即“网上申请、双向快递”,注册企业时无需前往登记机关、无需排队、无需预约,足不出户,青岛市高新区也成为山东省首家推行企业登记注册电子化的地区。
目前,青岛市工商局正在“网上申请、双向快递”基础上,进一步对注册登记中涉及到的电子签名、电子执照、电子档案以及相应的立法等进行研究。
强化监管
维护消费者权益
《中国消费者报》记者了解到,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构建新型监管体系方面,青岛市工商局认真履行“双告知”职责,在全省率先开发建成全市统一的行政审批信息互联共享平台,强化了“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责任,确保了“先照后证”改革落地生根。创新推出新设企业信用承诺制度,加强企业失信行为事前警示。加强部门协同监管,与国税、地税签署“信息共享和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限制失信主体参与市场经营活动。
该局全力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积极谋划推动全市民营经济发展,着手编制“十三五”民营经济发展规划。汇总编制《中国梦·创业梦——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指南》,打造“红盾银企家园”助企融资平台,通过动产抵押等方式,帮助企业融资57.03亿元。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开发全市商标公共服务平台,提高商标审查效能。目前,全市有效注册商标总量达10.76万件。
在加强监管执法方面,该局以密切关系民生的行业为重点,对不正当竞争、垄断行为、商业贿赂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突出问题严厉查处,协助山东省工商局查处了省内首起垄断案件。严厉打击传销行为,率先推出《直销企业经销商监管指导意见》和直销企业培训会议手机报备系统。加强农贸市场监管,认真做好15处农贸市场的新建和升级改造工作。
在开展消费市场整治、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方面,该局认真履行全市消费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工作牵头职责,围绕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集中开展整治。健全完善侵权行为发现、举报投诉反应、典型案例曝光等六项机制,实行侵权行为有奖举报、应急性消费纠纷先行赔付,构建起了完整的消费市场监管链条。创新开展“约定消费·诚信同行”格式条款专项整治行动,组织举行全市千家企业诚信经营签名会,印发《消费领域交易合同签订、履行提示性指引》及宣传册5万余份,增强消费者维权意识。实施“红盾质量维权行动”,开展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检,推动维权关口前移。
孙海生局长强调,随着商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准入模式、监管方式的转变,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面临新的形势、新的挑战。青岛全市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国家工商总局、山东省工商局的部署安排,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创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主动服务经济发展大局,着力强化市场监管执法,全力整治消费市场秩序,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好全年各项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