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办的“工业4.0背景下的汽车产业升级之路”高峰论坛上,对于未来汽车发展战略方向的问题再度引发热议。
图为“工业 4.0背景下的汽车产业升级之路”高峰论坛现场。
■本报记者 李方 文/摄
为电动化鼓与呼
我国汽车未来发展战略方向,是选择纯电动还是采用混合动力过渡,亦或燃料电池,这个问题在国内仍在争论之中。
在日前举办的“工业4.0背景下的汽车产业升级之路”高峰论坛上,这个问题再度引发热议。纯电动汽车倡导者之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陈清泰,与国内传统汽车厂商的代表人物、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张丕杰进行了观点交锋。
陈清泰近年来一直为发展电动汽车鼓与呼。这次,他提出了一个新主张,“汽车动力技术的电动化,是汽车产业100多年来最深刻的技术革命。它与分布式清洁能源、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化交集,正以强大的力量推动汽车产业进行一次影响深远的结构升级。”
陈清泰将其汽车电动化发展观,与互联网+大势联系在一起:“电动汽车与互联网是天然的最优搭配,是继智能手机之后功能更为强大的移动智能终端,是“互联网+”中最具前景、能最快催生跨行业融合效应的领域。它影响更加深刻的则是汽车+互联网+交通和汽车+互联网+分布式能源。
陈清泰坚持认为,汽车未来升级路径,就是电动化、轻量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汽车动力技术的变革,是一次‘创造性破坏’。”陈清泰就此展开了论述,在诸多传统技术被淘汰的同时,需要大量跨产业、跨学科的新技术的支持。跨界技术大幅度融合,将带来影响全局的系统性变革,催生新的“业态丛林”。比如,改变能源结构,支持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普及;降低、直至消除汽车尾气排放;带动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新装备发展,从而促进工业4.0进展,进而实质性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在这一过程中,车联网、车车联网、车路联网,为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智能电网创造了条件。”
陈清泰预言,“电动汽车将再次成为拉动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升级的领头羊。”
上世纪初,汽车是世界上唯一的、兼有零件以万计、产量以千万计、保有量以万万计的综合性、高精度、大批量生产的产品,而成为拉动工业进步的“带头产业”。而今,新能源汽车,在广泛吸纳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以及新能源、先进制造、新材料等革命性新技术后,已成为新一轮工业革命典型的行业和标志性产品。
“包括美国、德国等国家,都把电动汽车作为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载体。”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陈清泰搬来他山之石,“荷兰、挪威等国家,从2030年起,不再新增燃油汽车;德国议会正在讨论2030年起停售燃油车议题;包括日产、宝马、通用、大众等汽车巨头,已陆续向电动汽车转向。”
“2016年,是电动汽车广泛得到认同的标志性一年。”陈清泰的最后陈词,似乎是一锤定音。
风物长宜放眼量
而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张丕杰,与陈清泰旗帜鲜明支持发展电动汽车有所不同,他对电动汽车的阐述,更为“稳健”亦或“保守”。“《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新能源汽车将是国家发展汽车产业的方向,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节能汽车、智能互联汽车都将是国内未来发展重点。”张丕杰关于新能源车宜多头发展的表述,表现出传统汽车厂商慎重对待的态度。
他在演讲中特别强调:“当前有关新能源技术成熟与否,尚需要时间(检验)。中国汽车产业实现纯电动化不会一蹴而就,所谓欲速则不达!”
张丕杰主张,“传统汽车、混合动力汽车与纯电动汽车,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共存发展,这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现状和规律。”
在张丕杰看来,“现在中国的环境压力非常严峻,对汽车环保也提出了一些硬性的要求,除了汽车本身的技术要创新,要减少排量、排放、提升排放的水平外,更多的应该是要大家一起带动全产业链协同绿色发展,以‘绿色实效’引领‘绿色未来’,不断推进人、车、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记者了解到,一汽-大众目前已专门针对中国市场,研发出一款奥迪A6Le-tron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该车百公里综合油耗仅为2.3L,一汽-大众将其视为倡导“绿色实效”发展理念的最新成果。
纯电动车补贴不宜太久
此前,政府出台多种形式的激励政策,弥补了纯电动汽车的产品技术成熟度不足和初期的高成本,从而较快地启动了市场。
那么,纯电动汽车是否还应继续得到国家政策补贴?这已成为汽车行业的热点问题。
陈清泰的观点十分务实,“纯电动汽车还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但电动汽车的发展动力,已经到了由政策驱动向市场、政策双驱动转型的时期。”
他认为,“频繁的政策调整,不仅在政策衔接期会产生较大的市场波动,更重要的是不足以引导企业和消费者产生长期行为。”
那么,以财政补贴护送电动车发展的路能走多远?
陈清泰介绍说,美国加州出台的《零排放汽车法案》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首先是高排放与零排放或少排放汽车间的交叉补贴,与碳交易的原则相一致,比财政补贴更具合理性;其次是可以减轻财政压力,具有可持续性;三是根据排放程度设定不同的积分值,政府不干预技术路线;四是释放了政府长期致力于汽车电动化的信号,可以给市场长期的预期;五是对于企业是‘胡萝卜加大棒’,具有很强的激励与倒逼的作用,将促使厂商与政府合作实现目标。随着目标的实现,政府可以平稳退坡。”
由此可见,电动车的产业化最终必须依托市场来完成。政府的政策应当在激励与倒逼双向发挥作用,不扭曲市场、不削弱竞争;政策也不干预技术路线。总之,政策的实施不是倒向对政府的依赖,而是政府作用的适时退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