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丽娟制图
■本报记者 戴岱
2016年即将谢幕,对于时尚产业而言,这一年可谓亮点频现、成绩显著:一方面,一系列政策和国家标准的出台,为推动行业发展带来了巨大正能量,透明、规范的市场和价格体系正一步步走进并影响着消费者的生活;另一方面,本土服装品牌开始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展现,纷纷在产品中融入大量中国元素,赢得市场广泛好评。尽管2016年的传统百货业依然历经着寒冬期,但不甘现状的他们却从未止步于此,转型创新的自我救赎之路走得踏实稳健。“一年又如许,万事更须忙”。展望2017年,我们期待时尚产业能够一如既往地笃定前行。
奢侈品
真伪存疑可找第三方鉴定
在一些奢侈品网站中,商家经常承诺称:假一赔十、100%正品、支持专柜验货、保险公司承保……事实上,消费者通过这些渠道购买奢侈品后,根本无从辨别真伪,因为奢侈品品牌都拒绝为从其他渠道购买的商品提供鉴定服务,也拒绝出具书面鉴定书,而保险公司理赔的首要条件是必须提供相关鉴定书,如此一来,消费者的维权成为空谈。
为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2016年5月,中国旧货业协会二手奢侈品工作委员会与中国检验认证集团奢侈品鉴定中心正式建立鉴定合作点,为消费者提供存疑商品鉴定服务,并出具鉴定报告,这是国内首家具备权威性的奢侈品第三方鉴定机构。
2016年发生在奢侈品行业的另一件大事是,迪奥(Dior)“搭车”微信平台。七夕节(8月9日)前夕,该品牌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了“LadyDiorSmal手袋七夕限定款线上精品店独家发售”的广告,此广告发布不到半天,这款定价2.8万元人民币的七夕定制手袋即告售罄。
在财富品质研究院院长周婷看来,迪奥“下注”移动端意在减少中间环节,以直接面对其所需要的目标消费群。不过,奢侈品牌想要借助移动端发力中国市场,其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两个因素:一是奢侈品牌能否有效调整其在全球的价格体系;二是奢侈品牌能否有效提升服务质量,特别是对于线上下单是否顺利、支付流程是否通畅、线下配送体系是否完善等问题都需要一一细化和落实。
化妆品
下调消费税税率
长期以来,因进口化妆品在我国的税率居高不下,导致这类商品的国内外价差较大,消费外热内冷现象日益严峻。为有效改善上述问题,2016年9月30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调整化妆品消费税政策的通知》。其中提出,我国对高档化妆品的消费税税率由此前的30%下调至15%,征收范围包括高档美容、修饰类化妆品以及高档护肤类化妆品和成套化妆品。
据悉,消费税属于间接税,是在对货物普遍征收增值税的基础上,选择少数消费品再征收的一个税种。以进口化妆品为例,目前我国对这类商品的税收架构包括30%消费税、17%增值税、10%关税。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理事长陈少军指出,鉴于众多税收项目中消费税所占比重最大,因此,降低该税费可以促使进口化妆品价格回归理性,对促进消费回流具有积极作用。
冲锋衣
首个国家标准发布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户外运动被越来越多人所喜爱,作为户外运动装备之一的冲锋衣也随之走俏。然而,由于此前相关法规及标准体系尚不健全,导致市面上销售的冲锋衣鱼目混杂,消费者很难从中获得良好的消费体验。为规范行业生产,保证产品质量,国家标准委于2016年6月发布了《户外运动服装冲锋衣》(GB/T32614-2016)国家标准,其中不仅对冲锋衣的安全、产品基本性能、功能性指标做出了规范,还特别规定了儿童冲锋衣的安全性标准。
业内人士指出,该标准的出台对规范企业生产、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今后,消费者购买冲锋衣将得到更多质量和技术保障。
服装设计
刮起浓浓“中国风”
如果用一句话来诠释2016年的本土服装品牌设计理念,唯有“注重中国元素的发掘”最为恰当。无论是2016秋冬中国国际时装周,还是2017春夏中国国际时装周,其所展示的作品无不彰显着浓浓的中国风。例如,在材质上,设计师金憓选择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作为服装面料;在板型上,设计师楚艳、蔡中涵分别让秦朝汉服“上衣下裳”(裳即是裙)的服装形制和具有中国传统婚庆文化色彩的“龙凤嫁衣”重回人们视野;在装饰元素上,设计师张丽晖将绣花和提花工艺运用到服装中;在设计灵感上,设计师陶陶以新疆地区特有的雅丹地貌作为创作背景,在后期的设计中,用抽纱面料和图腾造型展现了这一地貌的纹理和雄浑景象。
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大鹏表示,本土服装品牌和设计师注重挖掘传统文化,并将其呈现在作品中,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有了文化底蕴作为支撑,品牌的定位将更加具象,作品更能引起中国消费者的情感共鸣。
传统百货业
频关店步入寒冬期
2016年,传统百货业依然如履薄冰。伴随着新兴商业模式的冲击,实体业态市场份额日趋缩小,各传统百货公司业绩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关店成为常态。据联商网发布的《2016年上半年主要零售企业关店统计》显示,2016年上半年,主要零售企业在国内共计关闭店面121家,其中百货业态关闭25家。另据其发布的《2016年第一季度百货上市公司营收排行榜》显示,在当季45家百货上市企业中,有38家企业的营业收入出现下滑,占比84.4%。和君管理咨询公司合伙人李国宏指出,传统百货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寒冬期,其地位越来越尴尬已是不争的事实。要想扭转颓势,传统百货商场迫切需要构建核心竞争力,找准自身定位,建立差异化服务体系,突出商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