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鹏
新年伊始,北方多地接连降雪。俗话说“风后暖、雪后寒”,降雪过后,虽然空气净化了,但伴随着气温的骤降,也是呼吸道、心脑血管等疾病的高发期。当触目所及都是一片银装素裹,人们总会感到莫名地欣喜,但在陶醉于“银花珠树晓来看”之时,又该如何防寒保暖,预防疾病,不让大雪覆盖健康呢?
防呼吸道疾病
开窗通风
据了解,降雪过后,虽然空气中的病毒和细菌密度会低一些,空气被净化了,但伴随着气温的骤降,患呼吸道疾病的人明显增多。
北京市隆福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刘美琴告诉记者,下雪天的气温很低,老人和儿童等体质较弱者的肌体免疫力下降,呼吸道黏膜抗病能力降低,病原微生物容易侵入,会导致呼吸道疾病。“冰雪天气里,有些人为了保暖往往将门窗紧闭,使室内空气非常干燥,污染加剧,再加上使用暖气、空调等因素,病菌容易孳生和传播,致使感冒和呼吸道疾病发病率猛增,‘老慢支’旧病复发”。
刘美琴认为,冰雪天气里预防呼吸道疾病,首先要增强自身免疫力,可以服用黄芪、冻干粉、西洋参等保健品。其次要适应环境,根据天气的变化及时增减衣被。同时,要注意室内空气流通,白天要多开窗通风,但要注意不要站在风口。“一般感冒咳嗽的患者不及时治疗或采取保暖措施,病情加重后会诱发慢性支气管炎。所以,人们在低温天气更要注意防寒保暖,抵抗力相对较低的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在冬季应适当减少户外活动时间。”刘美琴提醒说。
防心脑血管病
防寒保暖
除了容易诱发呼吸道疾病,大风大雪的降温天气和寒冷干燥的气候还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病。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治医师储余光指出,冬季降雪之后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发期,冰雪天气里,气温陡降,人体的血管会收缩,造成血管阻力及血压上升,心脏负荷增加,增加脑溢血和心肌梗塞等疾病发作的机会。“人们在此时感到的胸痛、憋气或是头晕、麻木等,都是人体对天气变化的一系列‘应急反应’,是很正常的。对于那些对环境温度变化耐受性较差的人或是原本就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这种反应很可能使心脏、大脑等重要器官出现缺氧、缺血的症状,以至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甚至导致死亡”。
储余光建议,雪天外出时,有相关病史的人应注意防寒保暖,千万别忘了戴帽子、围巾、手套。下雪和化雪的时候天气格外寒冷,患有心脑血管病的老人最好不要外出。另外,提高机体防寒能力的饮食原则是高蛋白、高热量及充足的水分。
防消化道疾病
温胃护阴
储余光告诉记者,在雪天,由于寒冷刺激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支配内脏的植物神经处于紧张状态,致使胃肠调节功能发生紊乱,因此要注意胃的保暖和饮食调养。
在饮食方面,专家指出应注意食用“温暖食物”,以温软淡素、易消化为宜,不要一次食用过多的凉性食物,防止急性胃肠炎发生。气温较低时,人体对脂肪、蛋白质以及维生素的需求量会相应增加,要注意摄入充足的能量,可适量多食鱼、禽类、牛羊肉、蛋类及豆制品和水果。
另外,应多吃水果和适量吃些护阴食物。储余光指出,为使“阴平阳秘”,防治上火,下雪天宜配食鸭、鹅、藕、木耳等护阴之品,尤其是一些体弱多病、精气亏损的中老年人,以求阴阳平衡。
●健康小常识
雪可清热解毒
古代医书《随息居·饮食谱》记载:雪能够“清热”“解毒”。古人对雪水与普通水的成分差异并不了解,但认为“腊雪乃大寒之水”,必有清热、杀毒功能。
储余光指出,在民间,人们常在冬天用陶罐贮藏雪水,到了夏天,用雪水搽痱子,有良好的疗效。此外,雪水对治疗红眼病、皮肤烫伤、冻伤都有效果,尤其对于轻度患者,只需3—4小时涂洗一次,疗效显著。
另外,雪的清热解毒作用还体现在醒酒上。古书上记载,采集入冬后的第三遍雪,醉酒后喝融化后的雪水,能够帮助缓解酒后头晕脑胀的不适。现代医学研究还表明,雪水中所含酶化合物比普通水多,雪水中所含的重水成分却比普通水少,而重水对生物的新陈代谢有抑制作用。因此有研究认为,每天饮1—2杯雪水,可使血中胆固醇含量降低。
可见,雪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甘甜良药。但由于大气污染比较严重,在降雪的过程中以及形成积雪以后,雪颗粒都会吸收许多污染成分,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从而产生类似酸雨的“酸雪”。储余光指出,人们如果饮用了这样的“酸雪”,对健康的危害反而很大。 (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