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樊会文认为——
智能生产将成供给侧改革方向
作者:桑雪骐


    ■本报记者 桑雪骐
  我国正在轰轰烈烈开展的供给侧改革,是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中的供需失衡问题。但在日前召开的以“中国经济新平衡”为主题的“国研智库论坛新年论坛2017”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樊会文却表示,目前采取的一降一补、产业升级等措施都只是短期有效,因为供需不平衡的本质是信息不对称。要使得供需信息准确、及时、有效对接,在互联网时代至少有三条路径。“青岛有一家企业已经可以在网上接收订单,一二级城市的消费者发送短信或者微信,就会有一辆房车驶来,房车上有师傅为消费者测量服装尺寸,之后将订单传回工厂,工厂按照要求生产产品,成品通过物流送到消费者手中。”樊会文表示,第一条路径就是目前有不少企业已经在推行的定制化生产。过去大规模生产方式最难实现的就是个性化生产,但现代企业开发了新的生产管理系统,企业通过互联网直接获取消费者的订单,集小单而成大单,既能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又能满足企业规模化生产的需要。企业没有库存,也不会有生产过剩的问题。
  樊会文指出,实现供需信息精准对接的第二条路径就是基于物联网的共享生产模式,如共享单车一样的共享经济模式在工业生产领域也不再是天方夜谭。企业可以通过共享生产设施、共享车间、共享原料、共享物流、共享仓储等方式达到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制造业面临的困惑是资金、人员、原料等成本快速上升,造成企业利润微薄;但如果生产车间等都是共享的,就减少了投资,从而有效地扩大利润空间。”他介绍说,现在国内有一些企业,把原来大规模的生产线改变成小分队,做众设、众创、众筹,连资金都是共享的,通过集约的生产方式提高效率,获取利润,他认为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走的一条道路。
  第三条路径是发展基于软件定义的产品升级模式。越来越多的工业品通过装入芯片、搭载软件来实现智能化;而软件的特性是可以不断地升级,软件升级促进芯片升级,芯片升级又反过来促进软件升级,这种升级打破了过去工业产品饱和的困惑。比如智能手机,都是两三年就要换新的;又比如门锁,密码锁、指纹锁、人脸识别,通过开锁技术的不断升级,促使人们不断对房门进行升级。
  樊会文表示,互联网的发展给生产经营模式带来了大变革,我们要利用这种生产方式的变革基因,去消除生产需求信息不对称,从而使其能够进行精准及时的对接,这是供给侧改革的方向。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6 版:网络】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智能生产将成供给侧改革方向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