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蔚
30年,不过是历史长河的一瞬,但对中国房地产行业而言,却已走过萌芽期的懵懂、成长期的困惑、黄金10年的亢奋、白银时期的低落与调整……如今,站在行业划时代的转折点上,总结过去、纪录过去,是为了更好的开启未来。
近日,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地产中国主办的“中国房地产30年回顾”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本次活动旨在通过行业参与者、观察者的群策群力,总结房地产30年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探讨行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和走向。
为了更加真实、客观、全面地回望历史,主办方邀请了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会长刘志峰、建设部原总经济师兼住宅与房地产业司司长谢家瑾、全联房地产商会创会会长聂梅生、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商业和旅游地产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蔡云等与房地产行业一路同行、参与行业初期政策制定的当事人,以及见证行业剧变、亲历市场变迁的从业者口述历史。
此次具有历史标杆意义的大会还吸引了来自开发企业、中介企业、金融行业、家居界、设计界、研究机构、服务机构等房地产各产业链的众多代表热情参与,200余位地产界精英齐聚一堂,见证重要历史时刻,献礼行业30周年。
作为中国最早一批房地产政策的制定者、重大事件参与者和房地产历史的见证者,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会长刘志峰认为,总结历史、面向未来就是要深化房地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中央“三去一降一补”的要求,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满足多层次的需求。
对于未来房地产的发展方向,刘志峰认为:“更重要的是建立房地产长效机制,继续因地制宜、分城分类实施房地产调控政策;加快出台房地产税,避免房地产投机炒作;促进土地出让制度改革,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制定新的城市建设模式,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此外,还要鼓励房地产转型创新,打造环保、智能健康的居住空间。”
有着47年地产从业经历、见证房地产行业从无到有的建设部原总经济师兼住宅与房地产业司司长谢家瑾表示,房地产成行成业,是在1984年邓小平南巡之后,中国推行住房商品化的思路才逐渐清晰。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房地产经历了房改和无数次的调控,但是自己最难忘的还是1998年朱镕基总理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将停止福利分房。“虽然我们做了大量前期工作,但在政策发布前夕,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毕竟几十年的实物分房制度将要在我们手上终结。”谢家瑾回忆道,现在看来,1997年房改的深化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自2003年开始,我国房地产业进入调控模式。在谢家谨看来,缺乏长效机制的调控在客观上造成了市场的大起大落。所以,建立长效机制应该是这个行业未来10年最为重要的事情。对于房地产业的未来,她认为刚需、改善需求、安置购房、农民市民化购房四大主要刚性需求,仍将在今后若干年支撑市场的发展。
全联房地产商会创会会长聂梅生在回顾中国房地产业30年的发展历程时表示,至少有4件事情行业是做对了,包括住宅社区化、绿色建筑、地产金融属性的认知以及提出房地产的转型和创新。“我去年在老年公寓住了下来,目的是考察老年业态。因为当下的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接近3亿人,很多企业都在做养老地产,这是一个很大的发展趋势。”在她看来,中国的房地产未来还会更新面貌,因为每年有10万亿元的投资,这依然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
30年是中国房地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关口,无论是调控政策还是开发企业,无论是地产大佬还是政府代表,这是一个在历史上都值得记载、值得用心书写的关键时间节点。正是在这样一个时刻,中国网·地产中国通过系列活动总结过去、纪录过去,目的是启迪当下及后人,希望他们从中有所思考。
据此次活动总策划人、中国网·地产中国总编辑谢红玲介绍,中国房地产30年系列活动包括符号系列沙龙、高端峰会、专场论坛、中国房地产30年主题征文、中国房地产30年典藏图书等。其中,符号系列沙龙将成为整个盘点过程中的常规讨论,将不定期邀请业内人士进行交流,就人物类符号、事件类符号、企业类符号、政策类符号、现象类符号进行专门探讨。此外,房地产30年回顾将被编纂成书,以生动的文字、准确的记录为行业留下珍贵的历史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