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惊奇地发现,家里卫生间的纱窗上趴着一只虫子。乍一看,以为是只天牛,便惊喜地“喔”了一声。然而定睛一看,才发现原来是只螟蛾,不免有些失望,因为我已经许久没在小区里见到天牛类甲虫了。之所以如此,是源于物业对小区植物进行的药物防治。
2006年,还是学龄前孩童的我搬到现在居住的这个小区。因为毗邻西山,所以小区周边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景色优美,吸引了诸多种类的昆虫在此定居。对于我这个“虫虫拥趸”而言,这可是件天大的好事。
曾几何时,高高的法国梧桐树上总会传来鸣蝉唱的“情歌”,树上满是吸食汁液的天牛和花金龟;初秋时节,瘦长的中华大刀螳和粗壮的广斧螳经常在草丛中蹦跳,运气好的时候还能看见螳螂捕蝉、螳螂吃丈夫、螳螂刀斧相争等“大戏”;熬过冬天的寂寥迎来春天时,只要稍加留心,就能在小区里看到胡蜂和泥蜂筑巢时忙碌的身影;蓑蛾的幼虫继承了上一年成虫编织的“衣钵”,开始谱写属于自己的“传说”。
小学时,暑假的夜晚和好友相约在小区里抓蛐蛐的情景令我至今难忘。还记得当时我从小区的蓄水池里抓到一些黄蜻的稚虫(水虿),把它们带回家养,没想到这些凶暴的家伙不仅把我好不容易养出小腿的蝌蚪吃得一干二净,还“屠宰”了我养的小鱼、小虾和红虫。长大后,它们居然头也不回地离开了这个衣食无忧的“家”。我不禁感叹:“真是些没有良心的家伙。”
几年前,姥姥在小区种下一颗花椒树,引来花椒凤蝶在嫩叶上产卵,孵化出类似鸟粪的毛虫。它们悠闲地躺在树上吃着花椒树叶,先是长成胖胖的绿毛虫,最后羽化成翩翩飞舞的美丽蝴蝶。我将这个过程记录下来,并撰写了人生第一篇论文——《试析温度和光照对花椒凤蝶5龄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通过研究我发现,城市里的蝴蝶数量之所以少,是因为人们常常为植物喷洒农药,以防治昆虫幼虫。我在论文中呼吁人们通过了解花椒凤蝶幼虫对树木的危害程度,控制农药的使用量,在城市中为昆虫留一点生存空间,让人们时常可以看到蝴蝶翩翩起舞的美丽景象。
自从2013年物业开始定期为小区里的植物喷洒农药后,昔日常见的花金龟要靠运气才能找到;天牛彻底“隐身”;蓑蛾不见了踪影。去年深秋,我惊喜地在小区里看到一只已年老体衰、行动不便的螳螂,万分珍惜地把它轻轻捧在手心。嗟乎!螳螂、天牛之不见已有两年有余矣!
前段时间,北京下了一场雨,我的一位老师在微信朋友圈里感叹道:“昨天北京刚下了一场甘雨,以为虫虫会高兴,齐齐地出来,可是并没有……希望虫虫们还能好好地生活!”
试想,如果虫虫们不能好好生活了,人类的生活又将变成什么样?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昆虫学、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系教授高吉·达维多维茨(GoggyDavidowitz)说:“假如昆虫消失,我们的世界将会坍塌,对此没有任何疑问。”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如果没有传粉的昆虫,那么即使有些动物不直接以昆虫为食,也会因为缺乏植物类食物而被饿死。
我知道,夏日里蚊虫会带给人们很多烦恼,班里的女生会被“小强”吓得尖叫,也了解害虫成灾时农人们痛心疾首的心情。可是,我相信,人们会乐于见到蝴蝶飞舞,蜻蜓优雅地掠过水面,甲壳虫在树木上威武地展示身上多彩花纹的情景。
也许,我们可以通过科普宣传的方式,让人们看到虫虫们美丽的一面,了解它们在生态链中的重要作用。也许,我们可以采用以虫治虫的办法,让人与虫虫和谐共处。
我期盼,有一天人们在为植物防虫时,可以用低毒农药+天敌防治的方式,代替传统农药,进而让“稻花香里说丰年,虫声蛙唱同台演出”的自然场景随处可见。
北医附中高一(1)班 王兆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