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在很多人印象中,认证离自己的生活很远,而在2017中国汽车认证认可国际论坛上,专业人士则建议,认证认可要从服务行业转向服务消费者。
■本报记者 李方 文/摄
你熟悉“认证认可”吗?购物时,你注意过认证标志吗?
很多人的回答是,“NO!”
作为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手段和贸易便利化工具,认证认可过去在普通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完全是专业领域的专业形象,高冷得令人生畏,让人敬而远之。
而6月15日在昆明举办的2017中国汽车认证认可国际论坛上,记者发现,与会嘉宾有关认证认可的发言着眼点,不再仅仅局限在传统的服务“产业”小范围,而是朝着消费者的“衣、食、住、行”服务主题,大幅度转向。报告内容,不再感觉陌生和遥远,变得更接地气。
主办方发布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绿色认证第一批结果》和《汽车绿色轮胎认证第三批结果》,便是消费者很感兴趣的焦点话题。
之前,很多人不熟悉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安全、节能、环保特性;也有很多消费者对轮胎的湿抓地性能、滚动阻力、多环芳烃含量等概念,完全是一无所知。
经过认证,两者性能以明白无误方式呈现给消费者,很多人立刻视为购买甄别的最佳参照。
构建信任,这就是认证的价值,它是厂家和消费者之间达成双赢的桥梁。
2015年中国居民境外消费达一万五千亿人民币。如此强大的消费需求,虽近在眼前,而国内企业却眼睁睁而无法获得。“国内认证服务,不能满足市场需要。认证结果不被认同。”对国内商品缺乏信任的尴尬局面,令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认证监管部主任李春江无限感慨,“供给侧与需求端,没有搭建好信用保证的桥梁,产品认证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李春江透露,国家今后要调整认证服务方向,“既要服务于产业,也要服务于消费者。”
他进一步明示,“传递信任,让认证得到方方面面的认可。产品认证、服务认证,要为满足老百姓的需求而共同努力,使人们享受安全、舒适、高品质的出行生活。”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董乐群则为认证认可勾勒出新的服务范围:既要发挥坚守安全底线的作用,也要形成拉升质量高线的作用,还要发挥传递信任作用。
与管理部门宏观政策解读不同,实际操作的认证机构,更多着眼于认证服务属性的具象化描述。
“所谓认证,就是代表消费者对商品生产全过程进行监控。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评价和认证。”天津华诚认证中心总经理郑元辉在发言中将认证的价值、与消费者密切的关系,使用消费者熟悉的表达方式一一道来。谈到认证认可服务的变化,他认为,“对认证评价结果,进行量化处理。相比过去复合评价,现在的评价表达,要丰富完善得多。”
“认证工作既是一项技术服务活动,也是政府管理职能的延伸。”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产品三部处长任国勤说,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正向设计道路、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急需在设计开发阶段进行系统的认证评价和公正安全的认可评测。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认证机构。任国勤表示,未来发展中,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将作出更大的贡献。
●背景
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及昆明市人民政府主办,中汽中心下属天津华诚认证中心、国家轿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承办的2017中国汽车认证认可国际论坛,汇聚了150余位政府领导和企业领袖、350余位国内外业界嘉宾以及媒体代表,共商大计、共谋发展。
在2017中国汽车认证认可国际论坛中,有关方面签署合作协议,在云南滇中新区投资建设高原试验室,开展汽车整车及发动机“高温”“高寒”“高海拔”测试。
同时,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发起成立了“全国汽车产品绿色创新与质量提升联盟”。
该联盟的成立,既为配合政府主管部门开展汽车绿色行业评定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也为加强协同合作搭建了一个汽车绿色产品、绿色创新和质量提升的工作平台。
(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