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李方)“消费者利益保护,亦如认证认可,是国际市场公认的通用语言。”6月15日,在以“深化国际合作,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为主题的2017中国认证认可国际论坛分论坛上,作为演讲嘉宾,本报副总编辑张建开宗明义:“在‘一带一路’市场通行证上,一定少不了这几个字:消费者利益保护。”
中国汽车产业走出去,要尊重哪些国际规则?包括本报副总编辑张建、马来西亚运输部道路运输司副司长拿督万·艾哈迈德·乌兹、宝马汽车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扬·埃里克·穆勒博士、重庆力帆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金龙、云南云内动力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永忠以及国家轿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助理高明等嘉宾,结合自己所在行业特点,通过共同探讨——绿色认证如何更好推动“一带一路”汽车产业的发展,从而使“一带一路”战略得以“共赢与分享”,从不同层面,给出了各自的理解与认识。
对于“一带一路”参与企业,张建建议,无论市场在何方,产品安全标准及绿色标准都不应该降低,这是一个通用的标准。因为产品质量的标准是竞争的根本,同时也是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根本。产品质量做得好与不好,市场竞争力就能体现。
此外,张建建议,国内汽车企业如果想在当地市场站住脚,一定要处理好消费纠纷,建立完善的纠纷解决机制。张建认为,成功的经验积累证明,消费者的投诉与建议是汽车企业改进产品的重要参考。而处理消费者纠纷过程中得到的信息和建议,非常宝贵。投诉中所涉及的问题,往往是整车试验一般检测难以发现的;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发现产品需要改进的地方。“要融入当地社会,一定要做一个良好的社会公民,承担起应有的企业社会责任。”张建提出的第三个建议,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认同。“消费者权益保护涉及很多方面。有一个项目非常便捷——开展面向消费者的消费教育。”
“国内很多企业在开展面向消费者的消费教育中尝到了甜头。”张建介绍,本报曾经和一汽丰田、广汽本田等很多品牌以及中汽中心合作,在多个城市开展汽车消费教育大讲堂活动,向消费者传递真实的产品信息。
“让消费者在买前对产品有所了解,才能对你的产品有更合理的预期,没有落差。”张建表示,进行消费教育,履行社会责任,也是融入当地社会一个很好的方式。当地社会对品牌有了好感,产品销售、提升产品知名度就会获得更多机会。
“面对‘一带一路’这一大的战略机遇,中国汽车行业或者其他企业走出国门,一定要做好消费者权益保护,如同各个企业在国内做的一样。”张建总结道。
对张建的建议,分论坛访谈主持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闫建来表示高度认同:“建议实际包含有两方面的意见:第一,希望汽车企业认识到,第三方检测机构是给你们保驾护航。而更重要的检测,是来自社会监督、来自消费者。因此,汽车企业对市场、消费者一定要有深深的敬畏,充分维护消费者的利益;第二,要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来生产制造产品,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