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需求量日益增长的新能源车而言,电池标准的提高是新能源车产业长远发展的先决条件。
■本报记者 吴博峰 文/摄
“只有具备雄厚的技术积累、足够的资金支撑的厂商,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6月21日,在青海锂产业国际高峰论坛“标准与政策研讨会”上,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彦龙直截了当地说道。
近年来,国家在动力电池的产业发展、行业管理、回收利用、标准规范方面已经初步构建了一套支持体系,并出台了相关政策标准,涵盖了从研发生产到推广各个环节,有力推动了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发展。
不过,现阶段整个动力电池产业标准体系还存在很多问题。
动力电池市场发展过热
2015年开始,随着电动汽车产业快速发展,锂离子电池无论是产量还是销售收入都呈几何倍数增长。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官方统计结果显示,2016年整个锂电池规模1330亿,同比增长35%,产量873亿瓦时,同比增长42%。
作为国家战略,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汽车产业发展的重点。本次论坛上,多位专家均表示到2030年汽车产业初步实现电动化,新能源汽车销售或能一举达到1500万辆,这是2016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的30倍。
如此前景,让电池企业仿佛看见了一座近在眼前的金矿。
截至今年5月份,根据公布的前30家动力电池企业公告,多家企业产能出现爆发式增长,仅CATL、比亚迪、天津力神和孚能今年年底能做到45GWH,也就是说上述4家企业就足以供应60万辆电动车。
不过,2016全年国内新能源车的销量仅为50万辆,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十分明显。
受2016年政策变化和行业目录管理的影响,整个行业出现了结构性的过剩,一些中小企业处于停产或者半停产状态。
另外,去年底动力电池行业规范征求意见后至今没有公布,因为政策至今未明确,一些主要企业纷纷按照80亿瓦时的门槛来扩充产能,造成了行业产能进一步过剩。
刘彦龙表示,整体产业要适当地调整产能目标,不宜过大。过大的产能门槛,造成行业严重过剩的同时,也限制了一些中小企业的发展。
动力电池行业市场广阔,未来三年新能源电车动力电池市场年平均增长率50%左右,但是整个电池行业竞争激烈,行业正在进行整合,动力电池市场需求将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
“要加快动力电池产品结构的调整,要防止磷酸铁锂产能过大带来的风险,要及时地根据国家政策的调整,研究开发高比能量的材料体。”刘彦龙表示,希望通过行业协会的国家标准来规范行业发展,避免出现无序的竞争。
电池安全标准不容忽视
本月11日,山东省日照市一辆特斯拉撞击护栏后起火,事故中车辆完全被烧毁,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伴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1-7月已发生新能源汽车事故15例,事故频率明显提高,尤其是电动客车安全问题十分突出。“动力电池虽然有很多标准,但对于单体模块系统来说,完成了这个标准,也不意味着电池绝对安全,它是一个相对安全的能量载体。”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王芳解释称,在做电池系统设计时,一定要知道电池的薄弱点,要对此方向多加一些系统层面的保护,才能保证整个电池研发系统的安全性。
此外,电池本身的热特性也需要引起广泛关注。记者了解到,电池在充放电的过程中有很多正常反应和极化反应,上述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
王芳表示,电池本身热的产生机理和方式值得关注,它从一个电池传到另一个电池传热模式,我们在系统设计的时候,能够更好地利用整个系统集成理念,把电芯变成一个非常合格的系统。
与此同时,随着智能网联化的深入人心,电池行业同样要加快推进智能制造的脚步。
眼下,随着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的快速发展,对电池的安全、一致性、合格率提出了更高要求,整个电池行业未来发展的制造趋势是高品质、高效、高稳定性。“从材料源头出发,从电池材料安全性机理的分析,到电池安全行为研究,再到电池模块和系统整个安全的管理和控制,形成一个闭环的安全设计理念,从测试分析的角度来出发,把电池安全整个系统做好。”王芳在谈及未来目标时说道。
一大批电池标准正在路上
“现在正在报批或者制定当中的标准,分别是电池规格尺寸和编码的制度,这两个标准正在报批中。”王芳在介绍目前正在申报的电池标准工作时说道。
其中,电池的编码制度比较重要。电池GB的强标是依据单体和系统的标准融合而成,这就意味着这一标准出台后一定会强制执行。王芳希望GB强标是更合理、更合适的标准,它也会出现在国标的提案里面。
另外,电池的回收利用标准,包括拆卸、包装运输、梯次利用和材料回收等四项标准也都在制定当中,因为回收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众所周知,动力电池的再利用的过程一般是将废旧电池失效、拆解、检测、筛选,接着二次重组再利用。目前,我国已基本掌握相应的回收处理技术,但是回收工艺水平较低。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此前发布的《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相关问题研究报告》显示,国内对动力电池回收处理普遍还停留在废物处理的阶段,资源回收再利用以及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再制造技术的研究仍未开展,对锂离子电池回收所涉及到的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等问题没有具体的工艺措施和装备保证。
动力电池报废后如不进行必要的处理,会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我国车用动力电池绝大多数为锂离子电池,虽然不含汞、镉、铅等毒害性较大的重金属元素,但废旧锂离子电池如果处理不当,仍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
从新能源汽车上淘汰的动力电池,仍基本保持70%左右的初始能量,如果直接拆解回收,是对电池剩余能量的浪费。
实际上,动力电池报废后除了化学活性下降外,电池内部的化学成分并没有改变,这些电池的能量完全可以继续满足家庭储能、分布式发电、移动电源、应急电源等中小型储能设备和电网储能市场的使用要求。
“如果废旧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技术提高、经济成本下降,在梯次利用领域,动力电池的全生命周期使用值将会得到充分利用。”北京普莱德新能源电池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张仁柏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