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互联网知识付费产品遇寒潮
作者:李燕京
图片


    ●背景
知识付费模式失宠
  去年以来,得到、知乎、分答、微信、36氪、虎嗅等互联网平台纷纷布局知识付费领域,而以百度、阿里、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今年也开始进军该领域。与此同时,众多网络创业者更是涌入其中……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在短暂的快速发展之后,互联网知识付费忽然间却开始逐渐失去消费者的关注。
  互联网知识付费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其商业价值。从2016年开始,一系列标志性的事件让内容付费渐渐成为时尚。2016年5月15日,付费语音问答平台——分答上线。通过这一平台,消费者可以快速地找到能给自己提供帮助的那个人,从而使自己的问题能够尽快地得到解答,很多名人和各领域的专家也纷纷加入分答平台。2016年6月5日,得到推出订阅板块,《李翔商业内参》当天订阅数突破1万,订阅额超200万元;2016年6月6日,喜马拉雅FM推出付费专区;2016年12月16日,微博问答开始公测。
  但是,今年4月以来,互联网知识付费突然遇到了寒潮,几乎所有知识付费产品的打开率和播放率都明显下降。以行业排名靠前的得到APP为例,按照罗辑思维团队今年3月8日公布的数据,得到上的各专栏日打开率为29.3%。但在4月初,得到专栏《李翔商业内参》打开率仅为18%。
  在网络上曾经备受关注的papi酱从加入分答社区到停更,中间仅隔了两个月;而罗永浩在得到上的专栏也只维持了三个月的生命期,在这三个月里还出现过内容拖延更新的情况。据悉,papi酱在分答平台的付费用户数量较少,常规文章点赞数平均只有100个左右。
  记者调查发现,消费者对互联网知识付费的喜爱如此之短,其实并不是消费者“移情别恋”,而是相关平台和付费知识提供者无法提供让消费者满意的内容。 (李燕京)

■本报记者 李燕京
  从分答到微博问答,从喜马拉雅再到得到,知识付费产品在2016年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但在短短一年之后,由于内容的缺乏与不精致,让消费者通过互联网付费获取知识的愿望开始下降,曾经火爆的互联网知识付费产品纷纷下架。
内容不精致
  内容为王,即便是在互联网时代也不过时。互联网知识付费刚刚兴起时,消费者出于好奇纷纷掏腰包进行尝试。但是尝试之后的消费体验如果不好,消费者的消费热情当然就会迅速消退。
  西安消费者刘女士去年常在网上付费听讲座,或者在问答平台上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但付费几次之后,她觉得收获的知识并不是物有所值。“传达给大家的东西,并不是有很高的见解,都是一些平常就能了解到的东西,没有多大意义,所以我就逐渐不愿付费了。”刘女士说。
  一位网友向记者表示,互联网知识付费内容需要精良的制作,需要认真、周密的前期策划、准备,这一点永远不会变。没有信息量、不能给人以启迪的内容肯定没人愿意付费。
  小鹅通创始人鲍春健指出:“为互联网知识付费提供内容的人不仅要有见解的独特性,还要有相当强的粉丝号召力。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大多平台还停留在靠网红带来流量的阶段。如蜻蜓FM请来高晓松站台、喜马拉雅请来马东、得到创始人罗振宇本身就有一定的流量号召力。这些人对各大平台来说并不可控,只能以合作的方式入驻平台生产所谓的知识。现在各大平台都在做这件事情,所以就免不了会相互竞争、抬价,从而导致成本越来越高。但事实是,一方面做知识付费的内容更新难、耗费时间太多,另一方面,这些内容为提供者带来的收入可能抵不上他们主业收入的零头,导致付出与回报比并不划算。这也就决定了内容的提供者不可能投入过多精力,内容当然也就不可能足够精良了。”
  一位曾经在知乎上热衷付费问答的消费者说,知识付费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就有了,买份报纸、杂志或者买本书都属于知识付费。报纸,哪家内容独家、有震撼力,哪家就卖得好,图书、杂志也一样,内容好就一定好卖。网络上的知识付费产品无非是运用了一种新的技术、新的介质来呈现内容,所以消费者是否付钱归根结底还是看内容是否精致。
缺乏专业性
  如今,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对互联网知识付费的内容要求也越来越高,一般众所周知的知识根本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人们更愿意为那些见解独特、专业性强的知识付费。但是记者调查发现,现在很多互联网知识付费产品的内容缺乏专业性。
  一位网友说:“我之前也花钱用过付费问答,但现在那种专业的平台太少,得到的答案都是免费或者上网都能查到的,后来就觉得没必要花那个钱。目前的付费问答降低了进入门槛,让每个人都能成为问答服务的受益者,但是平台的权威性也因此降低了。”
  正在北京某高校读研究生的小李表示,他是知乎live的早期用户,开始时觉得还可以,但是后来发现购买的付费内容质量参差不齐,满足不了自己的需要,因此,在购买几次之后,就很少再购买了。
  一位互联网知识付费内容的提供者告诉记者,他现在更新知乎live的频率是半年至一年一次,原因是他在2016年密集上线了数十个知乎live,他擅长的话题基本“说完了”。
  “我们在付费产品上线一段时间后,就意识到了知识付费并不算一个特别大的机会。”红豆live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红豆live是微博投资的一款语音直播产品,曾于去年尝试进行付费直播,但很快就发现用户对于付费内容极其挑剔,较为浅显的内容根本无法吸引用户付费。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知乎旗下的知识付费产品在今年“发展平稳”。而去年借付费问答走红的分答,其团队精力也更多地向PGC(专业化生产内容)的方向调整。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网络】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互联网知识付费产品遇寒潮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