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获取线上流量越来越难,无人货架被认为是获取线下流量的最简单途径。但无人货架选品主要以饮品和零食等为主,SKU(库存量)少且过于标品,这可能制约了无人货架的消费转化。
疯狂的入局者:看无人货架士兵突击
作者:王小月
图片
图片


    

图一: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无人货架进入大众视野。 王小月/摄

图二:无人货架行业发展目前处于整体上升期。
■王小月
  “货架上的零食越来越少,很多人没扫码就拿走了。”小张有些无奈地说。不同于小张公司无人货架面临的窘境,胡琪琪在一家出版社工作,他们公司的无人货架业务要好得多,货架每天都会补齐,时而还会改变商品品类。
  自从去年下半年,应用在写字楼封闭区域的无人货架进入大众视野,“办公室经济”随之席卷而来。一批批企业跑马圈地式的进入,看似并无太多技术含量的无人货架,开启新一轮都市传说。
现状:无人货架受资本热捧
  作为无人业态鼻祖的自动售货机是商业自动化的常用设备,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能节省人力、方便交易,被称为24小时营业的微型超市。
  作为一种全新的商业零售形式,20世纪70年代在日本和欧美等国家率先出现,近年来伴随中国消费升级,国内自动售货机行业保持年均25%的复合增长。
  从最初的投币模式到如今的移动支付,自动售货机改变的不是一点点,售卖的范围开始向全品类延伸。
  有售卖T恤和领带的、也有售卖雨伞、盒饭和生鲜类,以及可以拉花的咖啡售卖机,最早在英国还出现了黄金自动售卖机,消费者可以用市场价格购买到实物黄金。
  对于生活所需,自动售卖机似乎都已经考虑周全。
  去年很长一段时间内,无人便利店风光无两,快速入驻一二线城市。不仅阿里巴巴、京东这样的电商巨头纷纷入局,一些中小企业也力图分一杯羹。人工智能、面部识别、图像处理以及移动支付等技术的成熟,将无人便利店推向风口。
  而现实是风光过后的无人便利店,正面临着“成长的烦恼”,部分店铺已关停。
  而今年年初,由于资本注入及企业裁员等各种消息扑面而来,无人货架又一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顾名思义,无人货架即一幢写字楼各个公司的办公室里放置一两节小小的货架,摆上几十到数百个休闲商品,让那些坐在公司的白领们通过“扫一扫”即可实现线上支付。
  不同于自动售卖机和无人便利店,无人货架自行取货和扫码,运行成本低,一个货架仅需要几百元,不需要黑科技赋能,办公室内的熟人经济,一切全靠自觉。
  据目前统计,市场上至少有超过50个无人货架玩家入场,其中获得融资的玩家近30家,行业总融资金额或已超过40亿元。
  显然易见,无人货架已成为炙手可热的“香饽饽”。
发展:智能化或成未来趋势
  近日,第三方移动数据服务平台TalkingData发布的《2017年无人货架行业白皮书》显示,目前,国内无人货架的三大梯队已经显现,无人货架的战场也正在由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蔓延,竞争愈加激烈。
  白皮书分析,无人货架的行业竞争已经不仅仅是扩张点位数量的竞争,精细运营和逐步实现盈利才是攸关未来生存的竞争焦点。
  的确,如何实现精细化运营是每个企业布局前就需要思考的问题,而不少企业似乎犯了“形而上学”的毛病,低成本下蜂拥而上,盲目铺设点位,短短几个月又匆匆抽身。
  对此,便利蜂商贸有限公司公共事务部总监何涛对《中国消费者报》表示,“零售业态做无人货架比较合适,这是一个大前提,没有质量没有产出的点位规模是无效的,只会消耗企业资本,对企业价值没有提升,产生不了效益。”
  群雄混战之下,泥沙俱下,不可避免出现同质化竞争、商品货损、丢失率上升。不少企业纷纷声称,未来着重并鼓励在一二线城市,且人员流动较低的100人以上的公司布点,对于产出和货损都会有一些优势。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网络零售部分析师余思敏对《中国消费者报》表示,由于现在无人货架技术门槛低,入局难度不高,从诞生起,就成为了行业的焦点,也导致大量企业争相入局,抢占办公室市场。同时无人货架本身技术含量低,并没有采用智能识别和安全保障技术,使得商品盗损率较高,导致整体运营成本被提高。
  “过去一年无人货架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得出这个结论的七只考拉创始人文朝辉并没有正面回应前段时间裁员90%的传闻,决定退出无人货架市场,转型做封闭智能设备考拉盒子。
  《中国消费者报》在北京望京某大厦体验了考拉盒子。通过微信扫码开门,取出商品,得益于考拉盒子的内嵌芯片能够识别商品的电子化智能标签,关门后微信自动免密结算。这一流程大大方便了消费者,带来较好的消费体验。
  文朝辉表示,新一代的设备稳定性大大提高,并且成本降低了近40%,远远低于行业现有的设备成本。这个能够支持我们快速地建设一个新的智能化终端零售渠道。
  不同于开放式的无人货架,同样可复制性强的盒子可以布局在社区和办公室内;不同于动辄上万元的自动售卖机,量产后盒子的单个成本仅3000元。
  由此可见,成本及盗损率较低,且布局场景更丰富的封闭智能设备更容易受到青睐。
方向:从标品基础出发
  随着线上流量见底,无人货架被认为是获取线下流量的最简单途径。但无人货架选品主要以饮品和零食等为主,SKU(库存量)少且过于标品化,可能会是当前制约无人货架消费转化的一个瓶颈。
  众所周知,以7-11、全家为代表的连锁便利店内均有大量鲜食货架,恰恰这也是吸引客流和提高客单价的“利器”。
  7-11中国董事长内田慎治曾表示,在7-11,鲜食商品占所有商品销售的50%。60%的毛利来自于日配商品,主要为鲜食+牛奶乳饮料。由此可见,鲜食的利润不容小觑。
  不得不说,在北京拥有数百家便利店,战略投资并控股领蛙一举成为华东地区无人货架领域最大玩家的便利蜂,在冷链物流和渠道方面略胜一筹。被问及未来是否在无人货架的鲜食领域发力,何涛表示暂时还没有这方面的考虑,未来公司的整个战略是以便利店为核心,无人货架作为业务补充形式。
  不难看出,鲜食仍存在较大运营难度,尤其对于刚刚涉猎零售领域的企业来说,更是挑战重重。
  对此,无人货架业内人士表示,为了提升毛利,配送成本会大幅上升,对配送效率要求很高。做鲜食提高毛利的同时,会带来一些废弃,同时,食品安全问题不好控制,有一定风险。
  然而,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明确“千架千面”,或自建渠道,多方尝试优化SKU。
  无人货架行业整体处于上升期,普通创业公司、机构投资者和产业大鳄,以及互联网巨头纷纷涌入这一蓝海市场。
  去年下半年开始,京东推出到家无人智能柜,阿里与美的联合推出“小卖柜”,腾讯领投每日优鲜便利购,顺丰推出无人货架“丰e足食”,饿了么推出无人货架“e点便利”。今年1月初,苏宁也宣布无人货架项目“苏宁小店Biu”正式上线,今年计划布局5万组无人货架。无人货架领域也不乏巨头的身影。
  “无人货架由于其在大数据研究、社交领域以及流量入口的优势,众电商巨头纷纷进入无人货架市场。同时也加剧了整个无人货架行业内竞争的加剧。”余思敏认为,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无人货架供大于求,问题乱象丛生,管理困难、难以盈利等现状可能会使得相当数量的企业不得不选择退出,行业或进入洗牌期。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2 版:新消费·风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疯狂的入局者:看无人货架士兵突击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