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桑雪骐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已经成长为颇具实力的制造业大国,我国的家电产业正处在由制造向智造的转型过程中。在日前召开的由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指导、《电器》杂志社主办的“寻找中国家电业智能制造先锋”大型主题活动上,相关专家指出,不论是本土企业还是外资企业,无一例外地都在开展着积极务实的制造升级,智能制造则是升级的必然方向。
据主办方——《电器》杂志社主编陈莉介绍,自2017年启动“寻找中国家电业智能制造先锋”大型主题活动以来,《电器》杂志采访小组深入探访了10余家家电及上游零部件制造企业,发现几乎所有的家电企业都在致力于制造能力水平的提升,中国家电业已经成为了制造升级的热土。但是,我国家电企业数量众多,各企业水平参差不齐,一些企业在生产自动化等基础方面还需要补课。但是,各企业均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务实的升级战略。
“现在用户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高端化,我们如何来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海尔家电产业集团副总裁陈录城表示,原来的大众制造模式已经不适应现在的消费需求,所以必须是大规模定制,把用户碎片化的需求通过小数据集成大数据,并由此进行生产制造,以解决大规模生产与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之间的矛盾。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理事长姜风表示,家电制造体系全面升级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选择,智能制造为中国家电业带来的不仅是自动化水平的提升,更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造就的是整个行业制造水平、制造效率的全面提升。推动家电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对塑造中国家电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家电业新产品的研发在核心技术应用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巡视员汪敏燕介绍,近年来,推进智能制造的社会共识已经逐步形成,成效也在不断显现。据最近初步的统计,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智能化发展改造前后对比,生产率平均提升了30%以上,运营成本平均降低20%左右。据透露,今年还将推出一批试点示范项目,华意电器等一批家电企业已入围。
汪敏燕建议,在家电产业的智能制造升级方面,行业协会要组织企业加快实施两化融合体系,制造企业构建开放式扁平化平台化的组织管理新模式,打造基于标准引领、创新驱动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搭建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平台,支持家电智能制造联盟,重点突破一批智能制造和智能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要把满足用户大规模需求为切入点,形成多个各具特色的先进智能制造模式,加强典型经验的交流和推广;广泛开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