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2018版C-NCAP评价规划首撞以侧面碰撞启幕。
图二:新增行人保护测试格外引人注目。
■本报记者 李方 文/摄
头名“撞”选中侧面碰撞
7月中旬,国内史上最严苛的碰撞测试标准,2018版C-NCAP评价规则以长安汽车睿骋CC的“侧面碰撞”正式拉开大幕。
2018版评价规则有多达20余项的测试内容,新增、加严测试项目近10项。为何偏偏选出侧面碰撞,作为2018版评价规则的头名“撞”?
“2018版规则新的评分细则,让车型拿高分变得不那么容易,特别是侧碰方面。”据中汽中心C-NCAP管理中心试验评价部部长刘玉光介绍,相比之前版本的评价规则,2018版C-NCAP侧碰要求“加严”力度最大,5星门槛随之升高。“具体说,在乘员保护方面,2018版规则最大的变化在于侧碰移动壁障的变更。”
为了客观反映目前国内乘用车平均重量及前端结构和刚度,2018版规则采用了新的侧碰移动壁障,其重量以及碰撞接触区域变化加大。同时,使用新型侧碰假人。这些都对车身结构的设计提出了严苛的挑战。
2018版规则用于撞击的台车质量,增加了450公斤。台车质量的增加,需要新车型在车门和上车体的吸能和传力路径设计上更合理。
台车防撞梁中心高度也增加了50毫米。防撞梁中心高度的增加,使避障与车体门槛梁的接触面积进一步缩小。这对于车体侧面的吸能和传力路径设计,是新的考验。尤其是车身姿态低矮的轿车,假人的变化对于侧碰造成的人体伤害,在侵入量以及侵入速度控制方面,也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
2018版C-NCAP评价规则,对于汽车厂家而言,是最严苛的碰撞测试,但给国内消费者带来了一大波汽车安全福利。
其中,最为陌生又引人瞩目的测试项目,非AEB性能测试与行人保护测试莫属。
“开车走神”不再冷汗浃背
如果说汽车行业最近几年发展最快的领域,毫无疑问就是主动安全领域。
碰撞预警、自动制动、车道偏离预警、车道保持、ESC、自适应巡航、盲点探测等主动安全技术,已经陆续搭载到中高端车型上。随着成本的下降,紧凑级车型也开始搭载部分主动安全配置。
在2018版规则中,主动安全的评分权重占到了15%,最大的变化,就是增加了AEB(自动制动系统)的追尾和行人(仅限白天)评分项目。
所谓AEB,就是自动紧急制动系统的英文简称,也可以称之为预碰撞安全系统。不同厂商对系统的操作有所不同,但大致功能都基本一致。其作用是,当系统监测到可能发生碰撞危险时,系统协助驾驶者进行制动从而减少或避免事故的发生。
AEB价值几许
据中汽中心C-NCAP管理中心信息媒体部工程师包崇美介绍,E-NCAP通过对交通事故的分析发现,90%的交通事故是由于驾驶者的注意力不集中而引起的——由于制动不及时或制动力不足所致;而AEB系统可以有效减少或避免事故的发生。
驾驶员制动不及时,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分神或注意力不集中,能见度差,逆光驾驶,或者由于前方驾驶员紧急制动、行人随意穿越马路。
在难以预判的情况,大多数人面对这种情况,无法施加足够的制动力来避免碰撞,或者没有足够的反应时间来采取制动措施。
而AEB系统通常以两种方式来提高安全性。首先,通过提早发现危急情况以警告驾驶员避免事故;其次,通过降低碰撞速度,并在某些情况下让车辆和约束系统做好应对碰撞的准备,来降低因碰撞所造成的严重损害。
大多数AEB系统都使用雷达、立体摄像头、激光雷达技术,来识别前方的潜在碰撞对象。这些信息会与车辆自身速度及行车轨迹相结合,以确定危急情况是否正在加重。如果检测到潜在碰撞可能,AEB系统通常会首先提醒驾驶员采取措施,尽量避免碰撞。如果未采取任何措施且碰撞仍可能发生,有些AEB系统会施加最大制动力,有些系统会逐步加大制动力。无论是哪一种方式,目的都是为了降低发生碰撞时的速度。
2018版规则对配置了AEB系统的车型进行车辆追尾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CCR)以及行人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测试。
按照2018版规则,测试车辆AEB性能是以不同速度行驶至前方静止、慢行和处于制动状态的模拟车辆目标物以及行人假人目标物,检验被试车辆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的制动及预警情况,从而评价AEB系统性能优劣。
在2018版规则中,主动安全部分总分为15分。其中,AEB系统车辆追尾工况测试总得分为8分,AEB系统行人工况测试总得分为3分。
根据评分体系,2018年,车辆要获得五星级评价,主动安全的最低得分率,要求为26%;2019年,5星级车辆主动安全的最低得分率将升至38%。这就意味着,从2019年开始,没有标配或选配AEB系统的车型将不能获得五星级评价。
在国内,ESP的重要性之所以家喻户晓,C-NCAP功不可没。在2018版C-NCAP的干预下,AEB全面开花指日可待。
行人保护有无必要
行人保护是这几年汽车安全领域颇受关注的热点。在全球多数国家的NCAP评分标准中,被列为汽车安全评分项目。此次2018版C-NCAP规则也增加了“行人保护”测试项目。
2018版规则对于行人的头部(包括成人和儿童)和腿部(上下腿型)的保护性,也都提出了详细的试验方案和评分标准,评分权重为15%。
行人保护的加入,对汽车造型设计,尤其是汽车前脸、发动机罩、翼子板等约束较大,而灯具的位置以及车头棱角分明的线条,也会受到很大约束。
然而,这个国外耳熟能详的测试项目在国内却引发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
厂家认为,2018版规则增加行人保护项目,投入太大。企业的心态不难理解,令人感觉奇怪的是,很多消费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有抵触情绪。
部分消费者担忧,增加行人保护项目测试后,车头会不会不结实了,他们希望车能耐撞才好。
原来,仍有相当多的消费者在选车时习惯按压引擎盖、认为车皮越硬才越好。
孰不知,安全的车辆,引擎盖并不那么硬,其目的是为了保护行人。
如果车辆头部非常坚固,碰撞行人后,很有可能会把行人直接撞飞甚至者撞烂,造成非死即伤的惨剧。
一个车头破烂和一条人命,孰重孰轻,并不难判断。但不少人还是宁可自己的车耐撞一些,而极端漠视路人的生命安全。
这一方面与汽车驾驶员个人素质、认知、价值观有关,另一方面也是我国汽车行业“行人保护”概念宣传,尚远远不到位。
车辆不但要保护乘员安全,也要保护行人安全。行人保护,代表着一种价值观,即尊重生命、生命价值高于一切。
汽车安全的价值,应体现在降低事故发生时对人(包括驾乘人员和行人)的伤害,而非车辆的损伤程度。
难度增加 得高分不易
据刘玉光介绍,2018版C-NCAP评价规则中,鞭打试验碰撞速度有所提升,将现有16公里/小时提升到20公里/小时,对于座椅的安全设计保护标准要求更高了。
国外相关研究表明,20公里的追尾事故能覆盖目前70%的伤害概率。
在加分项方面,车型想要获得满分3.5的安全加分,要付出的成本变得更高。
对于侧气帘和后排安全带提醒装置的加分,有了更详细和苛刻的要求。
在乘员保护方面,这对于成本比较敏感的中低端车型来说,想要拿到高分更为困难,尤其是紧凑型及以下的轿车。
2018版规则测评内容更广、难度更大,这必将促使汽车品牌尽快提升设计水平,让消费者在安全方面得到更大的保障。
2018版C-NCAP规则亮点
C-NCAP(中国新车评价规程),自2006年正式实施,至今已运行12年,先后历经了2009年版、2012年版和2015年版共3次改版,评价项目和难度逐步提升。与2015年版规则相比,2018年版规则评价体系发生较大改变:
侧面碰撞壁障加重;
提升鞭打试验速度;
提高侧气帘加分要求;
增加后排安全带提醒加分;
增加碰撞测试后排假人得分权重;
增加行人保护试验及评价;
增加AEB系统试验及评价;
采用百分比作为评分结果,而不再是之前的得分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