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传统工艺品源自生活,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又被隔离在大众生活之外——
设计消费 让传统工艺为生活所用
作者:倪敏
图片


    图:来自四川青神的竹编工艺品将实用和时尚相融合。
■本报记者 倪敏 文/摄
  青神竹编、平仄景泰蓝提盒、羊舍经典手扶椅“榫卯的重构”……这些传统工艺设计品不仅美观实用,同时也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几分雅趣。
  刚刚落幕的2018北京国际设计周首次设立非遗设计板块,重点推出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主题设计展”一改传统工艺产品模仿传统的多、创意创新的少,陈设把玩多、实用日用少等现象,着力体现“百姓日用即道”,集中展示了传统工艺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生活应用和创新设计,一个个意蕴深厚的展区,一件件完美融合传统文化和当代创意的作品,让观众充分感受到非遗传承与创新的魅力。
  在国务院公布的4批137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传统工艺项目共有300余项,涉及传统美术类、传统技艺类以及民俗类中的民族服饰项目等。传统工艺,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完整的工艺传承,又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总经理李丹阳认为,现代人眼中的非遗,在过去原本是与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也是当时科技手段、材料和生活理念的集中展示。“希望通过设计的力量,加入现代的市场元素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元素,让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重生。”
  传统竹编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又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一件竹编工艺品需经过选竹、锯竹、刮青、去黄、分层、晾晒、刮薄、染色、开丝、编织等10余道工序,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和因材施艺的个性化,使其具有工业化生产不能替代的特性,而完整的工艺传承又使得这种技艺得以发扬光大。
  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主题设计展”上,来自四川青神的竹编工艺大师不仅给观众带来了传统工艺制作的竹篮、竹背篓、竹扇,还有更为现代人接受的瓷胎竹编茶具、竹编手包。
  据青神县副县长田波介绍,四川青神传统竹工艺历史悠久,现已形成平面竹编、立体竹编、瓷胎竹编、竹浆纸、竹编灯笼、竹编皮包、竹制家具、全竹建筑等系列。青神竹编产业园区已建成国际竹编艺术博览馆、中国竹艺城、中国竹编第一村、国际竹艺中心。目前,青神竹产业着力用创意设计来提升品质,将传统竹工艺进行设计转化,让青神传统竹工艺更多地走进市场,走进现代生活。
  来自四川青神的竹编工艺大师并不固守传统的编制技艺,不断学习、吸收现代设计理念,将实用和时尚、传统和现代相融合,逐渐在市场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非遗传承人、竹编大师陈云华现场为观众演示起竹编包的制作工艺,染色的竹丝在他手上翻飞游走,不一会儿,一只精致的手包已见雏形。听他介绍,这种实用好看的竹编女士手包不仅在国内大受欢迎,而且销到了国外。
  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国际工艺美术大师张德明则对瓷胎竹编工艺进行创新,经过三年时间反复打样,他将细如发的竹丝套在温润微光的白瓷上,获得爱马仕的认可,让青神竹编艺术走进了巴黎的艺术殿堂。现场展出的张德明设计的一组瓷胎竹编作品,纤细的竹丝紧扣瓷胎,依胎成形,竹丝和瓷胎浑然一体,传统工艺更显现代典雅精致。
  传统工艺产品很多源自生活,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又被隔离在大众生活之外,如何让它重新走进生活,被人们所接受,成为此次设计周上很多人思考的问题。
  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策划总监曾辉认为,非遗中的传统工艺,离不开保护传承,更离不开创新转化。转化为现代生活所需,传统工艺才有可持续发展的价值。“非遗”要传承,要发展,必须融入现代生活。北京国际设计周不仅为传统工艺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展示舞台,同时搭建的传统工艺设计产品的预购交易平台,也将促进传统工艺设计消费。“要让这些传统手工与民间智慧活在当代,活在未来,并能够普惠于大家,能够让大家买得起、用得起。”曾辉说。“我们去购买一件服装,过去会说我喜欢买一件什么面料的服装,或买某一个什么品牌的服装。在服装的价格体系里,做工和面料仅占到服装价值的10%左右。促进消费者购买服装的核心理由,就是看中了你的设计。”曾辉认为,设计消费作为一种新型消费方式,将引导大众买到更符合现代生活方式、当代审美要求、更环保、更适度的产品。
  在曾辉看来,举办北京国际设计周的目的就是要推动设计消费,让手工设计成为未来文化消费的重点。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新消费·风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设计消费 让传统工艺为生活所用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