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新能源、无人驾驶、智能调配、立体交通……当这些概念融合在一起,将擦出怎样的火花?
云科技连通未来之城
作者:吴博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一:向空中要空间,为地面做减法,是完善城市交通枢纽系统的一剂良方。
图二:云轨、云巴出现在2019年央视春晚深圳分会场。
图三:未来,由云轨云巴、汽车和地铁构筑成城市立体交通网。
■本报记者 吴博峰
  在今年央视春晚深圳分会场上,一场炫酷光影秀,让亿万观众有了科幻大片的既视感。霓虹闪耀的城市,两条动感的空中列车交错驶出,未来感与科技感扑面而来——以前在科幻电影中出现的各种不可能,已在现实生活中初露“真容”,让人们仿佛置身于一幅未来城市的画卷当中。
  这两条空中列车究竟是何物?又能够给人们带来怎样的体验?
划重点 出行又有新方式
  “用新能源车治污,用轨道交通治堵。”业界人士用这句话来预测国内未来出行市场前景。
  在国内乃至全球新能源车推广领先的城市,凭借“未来”交通工具作取景元素,云集多家知名新能源车企的深圳,在春晚舞台意外走红。
  不占用路权、造价成本低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深圳这个以新能源闻名的科技之城,向社会提供了针对人们出行市场的一套全新解决方案。
  对很多人来说,未来城市似乎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话题。
  其实,早在1997年,法国导演吕克·贝松执导的科幻电影作品《第五元素》就为人们刻画了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未来城市出行愿景,直至今日仍令人印象深刻。
  当20余年过后,以上科技感十足的未来出行方式正在从吕克·贝松的梦想变为现实。
  春晚画面中在楼宇间自由穿梭的,正是由比亚迪自主研发的中小运量轨道交通产品——云轨和云巴。
  “这不是一家生产汽车的企业吗?什么时候开始在出行领域发力了?”看到这样的画面,人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事实上,这恰恰是汽车产业发展百年后打开另一个世界的进阶之路。
  针对当下的城市拥堵问题,比亚迪经过多年的自主创新研发,先后推出的中小运量轨道交通产品,通过高架的方式铺设,与地铁、公交等城市其他公共交通系统实现完美衔接,为人们享受便捷化的出行体验提供更多选择。
  记者了解到,通过“向空中要空间、为地面做减法”的方式,打造出了地上、地面和地下融合发展的城市立体交通,是完善城市交通枢纽系统,优化路网结构的一剂“良方”。
  或许是在春晚出镜的时间过于短暂,如果不仔细观察,人们很难发现“云轨”和“云巴”不同之处。
  其实,尽管名字相似,但两者实际功能展现却各有特点。
  云巴和云轨都具有转弯半径小,爬坡能力强、无人驾驶等优点。“云轨”属于中量运输系统,可广泛用于大中城市骨干线和超大型城市的商务区、游览区等路线。而“云巴”属于小量运输系统,比较适合作为机场摆渡、景区观光等使用,不适用于大、中量运输线路。
  未来,通过云轨、云巴在空中打造一张四通八达的轨道交通网络,与地铁共同构筑“大中小运力匹配、地下地面空中协同”的三维立体交通网络,实现每300米就有一个轨道交通口,有望让拥堵成为历史。
有特点 深耕区域内出行
  目前,轨道交通已经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截至2018年8月,全国已开通地铁的城市数量达到35个。除已开通城市外,兰州、呼和浩特、芜湖等14座城市地铁也在紧锣密鼓的建设当中,在数年内会相继建成通车。
  一直以来,与路况更为复杂的地面交通不同,人们选择地铁出行,意味着选择了更加精准的交通工具。正是因为这个优势,地铁运送乘客数量呈逐年增长态势。
  北京地铁官方公布数据显示,2018年,北京地铁公司所辖16条运营线共运送乘客31.16亿人次,同比增长1.1%,日均853.7万人次。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着日益增长的市场出行需求,一些城市陆续建起了云轨,这让许多消费者心存疑问。人们最迫切想知道的就是云轨、云巴和地铁的区别。
  仅从字面意思就能发现,“云系列”轨道交通于地面之上运行而地铁位于地面之下。当然,这还不是前者的最大优势所在。
  众所周知,由于地铁建设技术要求高、建设周期长、投入资本巨大,不少城市望尘莫及。相比之下,云巴、云轨因为采用预制轨道梁,大幅节省了工期,整体建造周期是地铁用时的三分之一。而时间上的缩减带来最为直观的影响便是造价成本的下降。记者从比亚迪官方获悉,以云轨为例,其总造价大约是地铁的五分之一,且易改建或拆除。
  不可否认,建设成本更低的云巴、云轨拥有着巨大潜力和市场空间。然而,其若想成为一个解决城市出行问题的交通工具,其运输效率表现如何是关键。
  行驶速度方面,云轨最高时速在80公里/小时,平均时速40公里/小时;运载能力方面;云巴为6000人/小时,云轨可提升至1-3万人/小时(单向)。
  客观而言,受车厢和轨道限制,目前云轨和云巴运输效率还无法和地铁运力相提并论。但其设计之初就定位于作为现有交通工具的一个有效补充,所以可以说这确是一个不错选择。
  换句话说,地铁仍是解决人们城市内出行的主要方式,“地铁主外,云轨、云巴主内。”
  这一点,从国内首条云轨车站设置中就可看出端倪。
  2018年,西安高新首条云轨项目正式开工,这条线路全长16.66公里,共有17座车站,串联起高新区软件新城、华为软件园、互联网小镇等多个厂区、沿途居住区,在人口密集的区域交通可游刃有余。
成趋势 车企转型出行服务
  “下一阶段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正在编制工作中,未来要以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探索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日前,工信部部长苗圩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会上对未来新能源车产业发展给出了明确指示。
  近年来,随着全球汽车市场变革,汽车市场的利润已从汽车制造、新车销售转移到出行市场。在此背景下,从汽车制造商转变为一家出行服务领域公司是业内发展的必然选择。
  福特、丰田、广汽集团……无论是传统老牌车企亦或是进入市场不久的自主品牌,正纷纷在出行服务业务上有所布局。
  可以预见,随着《规划》生根发芽,这一趋势将会愈演愈烈。
  在2018全球未来出行大会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秘书长张永伟表示,车企向服务商转型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在能力没有逐步培养成型的时候,贸然转型可能会成为一个“陷阱”,但是转型又是一个必然发展趋势。
  未来,汽车“新四化”既是汽车产业发展大趋势,更是传统汽车制造商为了迎合市场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的唯一路径。其中,共享出行领域就是重中之重的切入点。
  2019年,东风汽车率先宣布将在未来5年,共计投资200亿元,以实现出行服务领域在内的多项并举推进品牌发展。据悉,东风汽车会考虑与外部伙伴进行资本层面的合作,共同布局出行生态圈。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能源车发展不应紧盯自身,而是应该放在整个出行领域市场通盘考虑,因为未来车企和出行领域是彼此交织,相互联系的。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7 版:新消费·趋势】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云科技连通未来之城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