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中国百货零售业报告显示:
黑科技提升互动体验
作者:倪敏


      零售新物种呈井喷式爆发,百货零售企业开始迈向多业态发展之路。由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中国百货商业协会等共同撰写的《2017-2018年中国百货零售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随着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纷纷牵手百货零售企业,线上线下的融合正在加速。
百货企业“去百货化”
  调查显示,高达83.5%的受访百货企业已经涉足百货以外的零售业态,其中超市、购物中心和便利店最为普遍。另有41.3%的企业表示有计划在未来一年内涉足其他零售业态,这当中以购物中心、便利店及奥特莱斯业态最受关注。以便利店为代表的小业态,更是逐渐受到热捧。
  同时,面对入驻品牌同质化的趋势,不少百货企业尝试自营模式,并引入买手店,以提升商品个性及毛利率。
  调查发现,76.8%受访百货企业已经实行自采自营模式,但近55.5%受访百货企业的现有自采自营比例不到10%。
  此外,32.1%的受访百货企业已经开发自有品牌,比去年增加7.1个百分点。其中超过61.5%的企业表示过去一年增加了自有品牌比例。
科技手段助力百货业转型
  数字技术成为新消费时代百货零售企业转型的“利器”。
  面对新消费时代,百货店要利用数据精准描画消费者需求,再针对性地提供商品。有高达92.6%的受访企业收集消费者数据。其中,96.1%的受访企业通过会员卡/会员计划,42.7%通过门店WIFI,24.0%通过网络商品购买历史信息。
  同时,一些企业开始尝试用黑科技全面提升互动体验。
  调查显示,在当前实体店有应用科技的受访百货企业中,83.4%已在门店铺设WIFI,37.1%设有产品二维码,19.9%设有互动指示屏,9.3%有应用虚拟试衣镜等,以提升顾客购物体验。
零售新物种井喷式爆发
  随着百货企业开启多业态发展之路,零售新物种也呈井喷式爆发。
  许多百货企业也都在积极探索新经营模式、开发“新物种”,瞄准更具体精确的目标市场。
  零售业进入加速整合期。一方面,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大规模向线下渗透;另一方面,实体零售价值凸显,优质的线下零售品牌得到资本市场的充分认可。
  越来越多的百货企业意识到,要实现零售转型,必须与互联网公司或大型电商合作。调查发现,超过一半的受访企业已经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开展O2O,另有13.5%的企业表示正计划与互联网企业合作。
  阿里巴巴先后与百联、三江、新华都和高鑫零售达成战略合作,以大润发、欧尚为代表的中国最大商超卖场集团从商业模式和资本结构上双通道加入由阿里推动的新零售革命。同样入股百货企业的还有腾讯、京东等。
百货零售转型面临挑战
  从目前来看,百货行业转型也存在诸多困难。
  首先是成本上升加大转型压力。物流成本高企,房地产价格上涨,人工成本上升,零售企业经营成本压力依然较大,微利经营甚至亏损经营导致部分企业没有足够资金用于转型创新。
  其次是转型有待系统变革。简单的业态组合或业态细分或聚焦,不能解决行业遭遇困境的根源问题。转型升级并不意味着只是进行空间改造,而引入各种体验业态,社交性场景,标配化地增加餐饮层、开设电影院,开设各类儿童项目等,也未必一定能够很好地实现引流效果,带来整体项目业绩提升。
  再次是全渠道建设成效不明显。部分企业对线上线下融合认识片面,形式上虽实现O2O模式,建立线上支付平台,但缺乏实质进展,也没有实现与消费者的有效互动。有的企业网上营销平台建成后缺乏专业团队,对消费大数据信息挖掘不够,无法实现精细化运营、差异化管理。
  自营转型也是困难重重。长期联营制使得百货企业极度依赖供应商,自身经营能力丧失;扩大自营比例意味着资金占用多,库存风险大,与安于现状的体制机制形成冲突,也将触动代理商利益;人才匮乏,缺少买手,买手职业素养要求高,培养成熟后又常有流失。《报告》建议:未来,百货零售转型发展应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回归商业本质,重新构建零售真正的专业化体系与能力;从理念、机制、模式、组织、文化等方面,进行协同创新及系统变革;顺应消费升级,聚焦潜力业态,加强儿童及教育、健康医疗、生活旅游、文化创意等相关行业的投资布局和资源整合;重构供应链,推进经营模式转型,鉴于当前零售行业区域分割严重,零售企业间可以建立联合采购,打破区域代理制造成的市场封闭;以科技智能引领新零售,新的零售业态和商业模式将主导未来零售业。 (倪敏)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3 版:新消费·趋势】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黑科技提升互动体验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