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高端访谈
汽车企业需要不断加深对消费者的理解
——专访上汽乘用车公司总经理、技术中心主任王晓秋
作者:吴博峰
图片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吴博峰
  “今年新车市场发展遇到一定阻力,但是站在汽车企业的角度来看,我们依然对于市场发展充满信心,这种信心源于好的产品。”3月29日,荣威i6PLUS上市发布会期间,上汽乘用车公司总经理、技术中心主任王晓秋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希望以高品质车型为消费者带来更好体验。
  唯有好的产品才能赢得消费者,这是亘古不变的市场真理。这样的表述在今天看来更显珍贵。
  2018年以来,自主品牌市场份额连续多月下降,而合资品牌市场份额却悄然提升。可见,面对着市场环境的变化,技术基础更加夯实的合资品牌车型显然更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近年来,随着合资品牌车型价格不断下探,自主品牌价格优势逐渐缩小。王晓秋认为,对自主品牌而言,20万元以下车型有差异化竞争的空间,关键还是在于产品。
  当合资品牌车型价格不断下探,市场份额在不断扩大。反观自主品牌车企,需要尽快拿出解决问题的良方。
  王晓秋表示,目前国内车市不仅仅是增量市场,更为可观的是2亿多辆的存量市场,如果按每十年更新一次车型来计算,每年就有近2000万辆车需要置换,所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内车市依然是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在存量竞争时代,汽车企业要保持技术领域的巨大投入来确保竞争优势,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
  记者从上汽乘用车官方了解到这样一则鲜为人知的信息,2014年,上汽乘用车在设计荣威i6平台时,王晓秋看了平台架构后把设计方案全部否定,因为设计人员当时没有考虑成本,没有考虑到用户和市场,如果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那么这款车型就没有价值。
  其实,之所以让荣威品牌如此在意用户需求,源于几年前在市场上的一次尝试。
  在荣威品牌阵营里,荣威750和荣威950两款中级轿车曾被外界视为是自主品牌“向上攻击”的代表车型。遗憾的是,由于对于市场需求洞察欠缺,车辆综合实力较为有限,两款车型在上市后并未在市场上掀起较大波澜。不久,这两款被人们寄予厚望的车型便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对此,王晓秋毫不避讳地表示,曾经荣威品牌750和荣威950两款车型是设计人员在那个时代对市场和用户的理解。如果一款车型没有在市场上获得成功,那就说明车企还不是足够了解国内消费者。自此之后,上汽一直在重新思考,到底消费者需要怎样一款汽车。
  在千变万化的汽车市场中,无论是合资品牌还是自主品牌,懂得用户,才能打开消费者对汽车的消费心结。
  相比于荣威i6,刚刚上市的荣威i6PLUS配置更加丰富,10.4英寸中控大屏不再是高配车型专属配置,而是在中低配车型也广泛配置,满足年轻消费者对科技感的需求。正是因为这个变化,主销车型也会出现2.0斑马系统。
  作为目前国内公认的互联网汽车智能系统,在斑马系统技术水平支撑下,能实现专属身份ID登录、互联网大数据导航、远程车辆控制等功能,为用户提供最便捷的出行体验。
  王晓秋认为,自主品牌是时候与合资企业竞争了,产品力如何领先是能否有所表现的关键。相比于合资品牌,自主品牌对国内消费者的了解会更深。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8 版:车评台·选择】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汽车企业需要不断加深对消费者的理解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