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某明星的“夕阳红”粉丝将他送上了超话榜首,用一场关于虚假流量的行为艺术证明他也有流量。所谓虚假流量,是经营者或者流量造假者通过作弊手段,为不法利益而制造的虚假数字,也可以称之为非正常流量。
“虚假流量已经渗透到整个互联网世界的肌理。”近日,在腾讯安全沙龙上,腾讯网络安全与犯罪研究基地高级研究员张宝峰指出,各类刷量平台在我国已超过1000家,国内刷量产业的人员规模累计达到900多万人。
虚假流量的本质在于刷量。最开始,刷量者通过代理IP和用户登录模拟协议进行操作。随着互联网公司的对抗策略逐渐升级,传统方法不好用了,很多论坛上就出现了一些“接单”和“派单”的群组,一些公关公司雇佣大量网民作为水军,来协力制造热点和热推。
最新的刷量手法为人工刷和机器刷相结合:先通过人际网络渠道搜集、雇佣或租赁大量真实账号,将这些账号与下游的刷量平台相对接,再通过刷量平台自动进行涨粉、转发、打卡以及点赞、打榜等。
虚假流量在手,便可设置议程,甚至引导舆论。一些运营者为了追逐流量背后的利益,杜撰大量谣言,通过刷量把谣言炒热,引发更多关注。有的网络黑公关便是采取这种手段,承接幕后金主发布的需求,炮制竞争对手负面消息或断章取义、编造谣言,再利用虚假流量放大话题效应。
值得警惕的是,如果“刷量”成为部分企业的思维惯性和常态做法,那么商业竞争的赛道也会偏移,从比拼质量、服务、创意和价格,滑向比拼道德底线、黑产投入。
在电商平台上,虚假流量破坏的是商业诚信体系,刷量可能导致互联网信用体系的崩溃。
既然如此,虚假流量为何还能大行其道?这是因为虚假流量的相关环节已经产生了“上瘾式的流量依赖”。黑产制造流量获取利益,流量需求方凭借流量吸引资本或舆论的关注,资本、舆论依靠流量赚取更大的利益。
治理虚假流量,须多方努力。从源头来看,要进一步落实通信实名制的规则要求。只有加强对各类通信卡号的控制和管理,真正全面落实实名制,才能切断恶意注册的源头;从技术上来看,互联网行业也要不断完善识别恶意账号的安全保护措施,不断更新判定恶意账号的安全策略,识别和清理虚假流量,遏制新增虚假流量的产生。 (可嘉)